之为稳也。



<目录>卷之十四\伤寒药方

<篇名>伤寒药方评

属性:或问曰∶承气汤既有三等之殊,治之必有浅深缓急次第,可得闻乎?曰∶太阳传于阳
明者,自表之里,无形传至有形,故用大承气汤急下之,以其硝黄猛烈故也。少阳传于阳
明,为逆传来者,阳明居太少之中,故从乎中治,宜小承气汤之缓也。若夫正阳阳明,为
本经传于有形,故用调胃承气汤之缓剂。无太少二气之传,故不用浓朴枳实燥药,所谓有
缓急次第之用者,此也。大承气汤,下药之最急者;大柴胡汤,下药之最缓者。调
胃承气汤,急之次者;小承气汤,缓之次者。
春甫按∶大承气汤治三焦俱实,否满燥坚全,故用浓朴枳实苦寒泻满,芒硝咸以除
坚,大黄之苦以泻实热。此为胃实不大便,发热狂言谵语,三焦俱实而用之者也。小承气
汤治上焦积热而成否实,以浓朴枳实去痞,大黄泻实热。不用芒硝,则不伤下焦血分之真
阴。此为上焦实热而用之者也。调胃承气汤治邪在中焦,则有燥实坚三证,故用甘草调胃
和中,芒硝润燥,大黄泻实。不用朴实以伤上焦之元气也。桃仁承气汤治中焦于血积热。
经曰∶中焦如沤,血之源也。中焦热甚则血瘀凝,故有腹痛不可接。又有谵语则以调胃承气
加桃仁肉桂以破之,亦不用朴实以伤上焦。此则诸承气因证立方,而不容以不易名也。上文
谓无形有形缓急次第,惟见其大略焉耳,岂若直以三焦证治而论,不亦深切着明也哉!《伤
寒论》潮热条云∶设当行大承气汤,亦须先与小承气汤,不转矢气者,不可攻也。
仲景云∶阳明病不大便六七日,恐有燥粪,欲行攻法,少与小承气汤,腹中转矢气者,
此有燥粪也,乃可以大承气攻之,若不转矢者,此先硬后溏也,切不可攻之;攻之必腹胀
不能食也。凡伤寒攻热邪,皆用汤液涤
荡热积,不可用圆子药攻,不可不知也。



<目录>卷之十四\伤寒药方

<篇名>伤寒药方评

属性:大青龙汤治病,与麻黄汤证相似,但病尤重而又加烦躁者用大青龙汤也。以其中风
并伤寒俱盛,故青龙汤添麻黄,合桂枝汤药味在内,更加百膏,所以为紧。此治荣卫俱
病者也。大抵感外风者为伤风,感寒冷者为伤寒。故风则伤荣,寒则伤卫;桂枝主伤卫,
麻黄主伤荣,故大青龙主荣卫俱伤者,此也。
李先知云∶脉缓有汗为桂枝汤证,脉紧不烦为麻黄汤证。大青龙汤证脉似桂枝反无
汗,似麻黄反烦躁是也。若不审证,误用青龙发汗,伤人多矣。故仲景云∶脉微弱汗出恶
风者,不可服青龙,服之则厥逆,筋惕肉 ,此为逆也,宜服真武汤。仲景特设此药以
救之。



<目录>卷之十四\伤寒药方

<篇名>伤寒药方评

属性:十枣汤治身凉干呕,短气筋痛者当行。须是表证已罢,方可用之;表未解者不可行也,
以其药性太猛,切戒轻用。
里有水证条云∶身凉表证罢,咳而胁下痛者,十枣汤。痞证条云∶胁下痛,干呕短气,
身凉不恶寒,汗出无表证者,十枣汤。干呕证条云∶身凉汗出,干呕胁痛不恶寒,此表证
已解,里未和也,十枣汤主之。可见十枣汤非敢轻用,必审表证罢,惟身凉胁痛干呕,有水
气而里未和者方用之。以枣十枚为君,消水药不过一钱,不敢轻用可知矣。



<目录>卷之十四\伤寒药方

<篇名>伤寒药方评

属性:易老九味羌活汤为解利两感伤寒而设。经曰∶两感于寒者死不治。以其一日太阳与
少阴俱病,则头痛口干而烦满;二日阳明与太阴俱病,则腹满身热,不欲食,谵语;三日
少阳与厥阴俱病,则耳聋囊缩而厥,水浆不入,不知人,此为脏腑俱虚,内外俱病。欲表
之,则有里;欲下之,则有表,故云两感者不治。然所感有浅深虚实之异,虚而感之深者
必死,实而感之浅者犹或可治,故易老有九味羌活汤之制也。其黄芩、生地为里热之药,羌
活、细辛为解表之药,亦和平表里之轻剂耳。然非正伤寒之主药也,陶氏谓其可代麻黄、桂
枝、青龙三方之用,噫!亦过矣。但用之于伤风见寒,伤寒见风,头身疼痛,恶寒发热而兼
有里证者宜用之,大抵终是轻剂。若果当发汗,必用麻黄,而羌活、防风岂可比也?若表
虚有汗,则用桂枝。若有汗而烦必用青龙,羌活岂可代也?非即病正伤寒,而九味羌活用于
春秋之时,比之麻黄、青龙,则又稳也。知者审诸。



<目录>卷之十四\伤寒药方

<篇名>诸方目

属性:第一、\x麻黄汤\x 治太阳脉浮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