矣。
风中五脏,其来有自藏气先伤,后乃中之。火热气湿痰虚,六贼勾引深入。一旦卒倒无知,遍身牵引,四末不用,
但得不死,亦成瘫痪。何藏先伤,调之使平,不令迸入于心,乃为要也。
五脏各藏一神,不可伤之。《经》谓神伤于思虑,则肉脱;意伤于忧愁,则肢废;魂伤于悲哀,则筋变;魄伤于喜乐,
则皮槁;志伤于盛怒,则腰膝难以俯仰。是风虽未入,藏真先已自伤,火热气湿痰虚,迎之内入,多汗恶风等证,因之
外出,治之难矣。善治者,乘风未入,审其何藏先伤何邪,彻土绸缪,最为扼要之法也。
中风外证,错见不一。风火相煽,多上高巅。风湿相搏,多流四末。手足麻木,但属气虚。关节肿痹,湿痰凝滞。
偏正头痛,愈风丹。目蠕面肿,胃风汤。风湿,薏苡仁汤、排风汤。麻木,人参补气汤。肿痹,舒筋散。
寒热似疟,解风为宜。风藏痰隧,搜风最当。
解风散;搜风丸。
经络及府,治分浅深。表里之邪,大禁金石。
中络,桂枝汤。中经,小续命汤加减。表里兼治,防风通圣散。祛风,至宝膏。攻里,三化汤、搜风丸。
左瘫右痪,风入筋骨,宣导其邪,缓以图之。
舒筋保安散。
卒中灌药,宜用辛香。开痰行气,调入苏合。
南星汤调苏合丸、顺气散、匀气散、稀涎散。
四肢不举,有虚有实。阳明虚,则宗筋失润,不能束骨而利机关。阳明实,则肉理致密,加以风邪内淫,正气自不
周流也。
虚用六君子汤,实用三化汤合承气汤。
口眼 斜,邪急正缓。左急治左,右急治右,先散其邪,次补其正。
左急,三圣散。右急,匀气散。
转舌、正舌,方名虽美,少阴脉萦舌本,三年之艾,不言标矣。资寿解语,犹为近之。
转舌膏;正舌散;资寿解语汤。
风初入府,肌肉蠕 ,手足牵强,面肿能食。胃风宜投。
胃风汤。
风初入藏,发热躁烦,先用泻青,兼解表里。次用愈风,磨入四白。
泻青丸;愈风汤;四白丹。
养血豁痰,枘凿不入,先其所急,不宜并施。
养血,大秦艽汤、当归地黄汤、天麻丸。豁痰,涤痰汤、青州白丸子。热痰,竹沥荆沥汤、贝母栝蒌散。阴虚夹痰,
千金地黄汤。
心火内蕴,膻中如燔,凉膈、清心,功见一斑。心血内亏,恍惚不寐,服二丹丸,可以安睡。火盛壮水,勿辞迂缓,
水升火降,枯回燥转。
凉膈散;清心散;二丹丸;壮水地黄汤。
真阳上脱,汗多肢冷,气喘痰鸣,此属不治。黑锡三建,引阳回宅;水土重封,虞渊浴日。
黑锡丹;三建二香汤。
肾水泛痰,真阳未脱,治以星附,十中九活。
星附汤。
外风暴发,内风易炽。热溉甘寒,避居密室,毋见可欲,毋进肥鲜,谨调千日,重享天年。
世传中风之人,每遇外风一发,宜进续命汤以御之。殊为不然,风势才定,更用续命汤重引风入,自添蛇足也。惟
用甘寒药频频热服,俾内不召风,外无从入之路。且甘寒一可息风,二可补虚,三可久服,何乐不用耶?
\x【律五条】\x
凡风国中经络,不行外散,反从内夺,引邪深入者,医之过也。治中风一如治伤寒,不但邪在三阳引入三阴为犯大
禁,即邪在太阳引入阳明、少阳,亦为犯禁也。故风国中络,即不可引之入经,中经即不可引之入府,中府即不可引之
入藏。引邪深入,酿患无穷,乃至多死少生,可无戒欤?
凡治中风自汗证,反利其小便者,此医之过也。 毋论风中浅深,但见自汗,则津液外出,小便自少。若更利之,
使津液下竭,则荣卫之气转衰,无以制风火之势,必增其烦热,而真阴日亡也。况阳明经利其小便,尤为犯禁。少阴经
利其小便,必失溲而杀人,可无戒欤?
凡治中风病,不明经络府藏,徒执方书,妄用下法者,必至伤人,医之罪也。 风中经络,只宜宣之使散,误下则
风邪乘虚入府入藏,酿患无穷。若夫中藏之候,多有平素积虚,藏真不守者,下之立亡,不可不慎。惟在胃府一证,内
实便秘者,间有可下。然不过解其烦热,非大下也。所谓一气之微汗,一旬之微利,亦因可用始用之。至于子和以下立
法,机要以中藏者宜下为言,则指下为定法,胡可训耶。然中藏有缓急二候,中府日久,热势深极,传入藏者,此属可
下。而下必使风与热俱去,填其空窍,则风不再生。若开其瘀壅,必反增风势,何以下为哉?其卒虚身中急证,下药入
口,其人即不苏矣,可无辨欤!后世以中府之便秘,指为中藏,见其误下,不致损人,益信子和机要之法为可用。设遇
真中藏证,下不中病,难可复追矣。
凡治中风四肢不举证,不辨虚实,妄行补泻者,医之过也。四肢不举,皆属脾土,膏粱太过,积热内壅者,为脾土
瘀实,宜泻以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