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麦面(一钱半) 干姜(三发) 黄柏(二分)
\x仲景吴茱萸汤\x 《伤寒论》云∶食谷欲呕者,属阳明也,吴茱萸汤主之。《金匮》
云∶呕而胸满者,茱萸汤主之。又云∶干呕,吐涎沫,头痛,茱萸汤主之。观此
则凡胃虚寒不能纳食,或吐冷冻饮料酸水者,皆效。
吴茱萸(一升洗) 人参(三两) 生姜(六两) 大枣(十二枚)
上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三服。
\x仲景小建中汤\x(加黄 一两半、人参二两,名黄 建中汤) 《金匮要略》云∶虚劳里急,
悸衄,腹中痛,失精,四肢 疼,手足烦热,咽干口燥,小建中汤主之。又《千金》疗男
女因积冷气滞,或大病后不复,常苦四肢沉重,骨肉 疼,吸吸少气,行动喘乏,
胸满气急,腰背强痛,心中虚悸,咽干唇燥,面体少色。或饮食无味,胁肋腹胀,
头重不举,多卧少起,甚者积年。轻者百日渐致瘦弱。五脏气竭,则难可复常。
六脉俱不足,虚寒乏气,少腹拘急,羸瘦百病,黄 建中汤主之。
桂枝(三两) 甘草(炙二两) 大枣(十二枚) 芍药(六两) 生姜(三两) 胶饴(一升)
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内饴,更上微火消解。温服一升,日三
服。呕家不可用建中汤,以甜故也。
\x香砂理中汤\x(即理中丸加木香、砂仁。服法亦同。见第十七) 治脾虚气滞,或
受外寒,泄泻腹痛喜温,
或呕吐,胸膈满闷,肠腹雷鸣等证。
\x东垣浓朴汤\x 治胸腹胀痛,或肠鸣后重,或受寒及寒饮食作痛。脉沉迟而弦者宜之。
浓朴(姜制) 陈皮(去白,各二两) 甘草(炙) 干姜(各五钱) 茯苓(去皮,一两)
上 咀。每服一两,水煎服。
\x仲景四逆汤\x 治中外皆寒,四肢逆冷,腹痛肠鸣。或汗多亡阳,或中寒泻利清谷,
舌滑气冷。一切阴寒胜而阳虚,脉沉迟弦弱者,此方主之。
甘草(炙,一两) 干姜(一两半) 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强人大附子一枚,干姜三两。



<目录>卷三

<篇名>紧脉主病第二十三

属性:紧脉主寒,又主诸痛。浮紧表寒,沉紧里痛。
紧与弦相似,但多袅动夭矫之势,所谓如转索者是也。阳为寒束,崛强不平,
故作是状。为诸病者,亦此义耳。浮以候表,浮而紧,寒在表也。(宜温散。)沉以候
里,沉而紧,寒在里也。(宜温中。)里为阴分,以阴寒而袭阴分,阳困阴凝,故痛也。



<目录>卷三

<篇名>长短细大主病第二十四

属性:长脉气平,短脉气病,细则气少,大则病进。
长脉气畅,故曰平。短脉气促,故曰病。细为正不足,故气少也。大为邪有余,故病进也。



<目录>卷三

<篇名>浮沉主病第二十五

属性:浮长风痫,沉短宿食。血虚脉虚,气实脉实。
长类乎弦,亦肝木之象也。《素问》玉机真藏论曰∶肝脉端直以长是也。浮则
为风,风木偏胜,痫证作矣。(宜疏风豁痰养荣,如河间犀角丸、集验龙脑安神丸之类。)沉主里,沉而
短,为中气局促,宿食停留之碍也。(宜温而推之,如和剂感应丸、红丸子之类。)脉为血府,脉虚
者血虚。脉由气行,气实者脉实。



<目录>卷三\浮沉主病第二十五

<篇名>附方

属性:\x河间犀角丸\x 治风癫痫,发作有时,扬手掷足,口吐痰涎,不省人事,暗倒屈伸。
犀角末(半两) 赤石脂(三两) 朴硝(二两) 白僵蚕(一两) 薄荷叶(一两)
上为末,面糊丸,如梧子大。每服二三十丸,温水下。二、三服,不拘时。如
觉痰多,即减数。忌油腻炙炒。
\x集验龙脑安神丸\x(见第十九)
\x和剂感应丸\x 治中虚积冷,气弱有伤,停积胃脘,不能传化。或因气伤冷,或因饥
饱食,饮酒过多,心下坚满,两胁胀痛,心腹大痛,霍乱吐泻,大便频数,后重
迟涩,久痢赤白,脓血相杂,米谷不化,愈而复发。又治中酒呕吐,痰逆恶心
喜睡头眩,胸膈痞满,四肢倦怠,不思饮食,不拘新旧冷积,并皆治之。
南木香 肉豆蔻 丁香(各一两半) 干姜(炮,一两) 巴豆(七十粒,去皮、心、膜,研
出油) 杏仁(一百四十粒,汤泡、去皮尖、研) 百草霜(二两)
上前四味为末,外入百草霜研,与巴豆、杏仁七味同和匀。用好黄蜡六两,溶
化成汁,以重绢滤去滓;更以好酒一升,于银石器内煮蜡数沸,倾出候酒冷,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