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独活, 苍术
,白术, 生地黄, 知母, 黄柏, 赤芍, 当归, 牛膝, 甘草, 木通, 防
己,木瓜, 槟榔也.
大防风汤
6.两膝肿大而疼痛, 髀胫枯细鹤膝风, 大防风附羌牛杜, 十全大补
减茯苓.
【注】两膝肿大疼痛, 膝上至髀, 膝下胫足枯细, 但存皮骨, 两膝状
若鹤膝, 故名鹤膝风也. 宜大防风汤, 即防风, 附子, 羌活, 牛膝,
杜仲, 人参, 白术, 炙草, 当归, 川芎, 白芍, 熟地, 炙耆, 肉桂也
.此病若得之于痢疾病后者, 名曰痢风, 亦用此方.
医宗金鉴 四十卷



<目录>卷四\杂病心法要诀

<篇名>内伤总括

属性:1.内伤劳役伤脾气, 饮食伤胃伤其形, 伤形失节温凉过, 气湿热暑
火寒中.
【注】劳役伤气, 伤元气也. 饮食伤形, 伤胃腑也. 伤气宜补, 有热
中,湿热, 暑热, 火郁, 寒中之不同. 伤形宜消, 有饮食失节, 过于
温凉之不一也.



<目录>卷四\杂病心法要诀

<篇名>内伤外感辨似

属性:2.内伤脉大见气口, 外感脉大见人迎, 头疼时痛与常痛, 恶寒温解
烈火仍, 热在肌肉从内泛, 热在皮肤扪内轻, 自汗气乏声怯弱, 虽汗
气壮语高声, 手心热兮手背热, 鼻息气短鼻促鸣, 不食恶食内外辨,
初渴后渴少多明.
【注】内伤外感脉皆大, 内伤之脉, 气口大于人迎, 不似外感之脉,
人迎大于气口也. 内伤外感皆头痛, 内伤之头痛有时而痛, 有时不痛
,不似外感之头痛, 常常而痛不休也. 内伤外感皆恶寒, 内伤之恶寒
得就温衣而即解, 不似外感之恶寒, 虽近烈火而仍恶也. 内伤外感皆
发热, 内伤之发热, 热在肌肉, 以手扪之, 热从内泛, 不似外感之发
热,热在皮肤, 以手扪之, 热自内轻也. 内伤外感皆自汗, 内伤之自
汗,气短乏声怯弱, 不似外感之自汗, 气壮促语声高也. 内伤外感手
皆热, 内伤之热手心热, 不似外感之热, 手背热也. 内伤外感皆鼻不
和,内伤之鼻息气短而喘, 不似外感之鼻息, 气促而呜也. 内伤外感
皆不食, 内伤之不食口中无味, 不似外感之不食, 闻食则恶也. 内伤
外感皆渴, 内伤之渴初病即渴, 其饮甚少, 不似外感之渴, 三日后始
渴,其饮甚多也.
补中益气汤
3.补中益气升阳清, 热伤气陷大虚洪, 头痛表热自汗出, 心烦口渴
畏寒风, 困倦懒言无气动, 动则气高喘促声, 保元甘温除大热, 血归
气术补脾经, 佐橘降浊散滞气, 升柴从胃引阳升, 阴火肾躁加地柏,
阳热心烦安神宁.
【注】补中益气汤治内伤, 清阳下陷, 因劳役过度, 热伤元气故脉虚
大而洪也. 内伤头痛, 时作时止也. 内伤表热, 尝自汗出也. 心烦,
气虚恶烦劳也. 口渴, 气陷不蒸化也. 畏寒畏风, 表气虚失卫也. 困
倦懒言, 气乏不周也. 动则气喘上气, 不足息也. 保元, 谓人参, 黄
耆,甘草, 名保元汤也. 臣当归和脾血, 白术益脾气, 佐橘皮降浊,
散胸中滞气, 升, 柴, 升清, 从胃中引阳也. 阴火时显躁热, 加黄柏
,生地, 补水救阴. 阳热昼夜心烦, 合朱砂安神丸, 泻火安神.
调中益气汤
4.调中弦洪缓沉涩, 湿热体倦骨酸疼, 气少心烦忽肥瘦, 口沫食出
耳鸣聋, 胸膈不快食无味, 二便失调飧血脓, 保元升柴苍橘柏, 去柏
加木亦同名.
【注】调中益气亦治内伤, 清气下陷, 浊气上乘, 清浊相干而兼湿热
者,故二便不调, 飧泻脓血也. 此汤与补中益气汤, 虽互相发明, 然
其证脉则不可不分别也. 内伤之病, 脾胃元气一虚, 四脏失其调和,
所以五脏之脉, 交相混见, 故肝弦, 心洪, 脾缓之脉反见于上. 按之
沉涩, 肺脉而反见于下也. 身肢重倦, 气不周也. 骨节酸疼, 血不荣
也.气少, 中气乏也. 心烦, 心血少也. 忽肥忽瘦者, 火乘土位, 上
并阳分, 则血脉上行而上盛, 故面赤红而肥; 下并阴分, 则血脉下行
而上虚, 故面青白而瘦. 即今之虚损病人, 早则面青白瘦而恶寒, 午
后则面红赤肥而发热者是也. 口沫, 谓口中沃沫, 脾不散精也. 食出
,谓食入反出, 胃虚不纳也. 耳鸣聋, 谓耳鸣, 耳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