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得卧.
黄连四两 黄芩一两 芍药二两 鸡子黄二枚 阿胶三两, 右五味,
以水五升, 先煮三物, 取二升, 去滓, 纳胶烊尽, 小冷, 纳鸡子黄,
搅令相得, 温服七合, 日三服.
【集注】柯琴曰: 此少阴病之泻心汤也. 凡泻心必藉连, 芩, 而导引
有阴阳之别. 病在三阳, 胃中不和, 而心下痞硬者, 虚则加参, 甘补
之,实则加大黄下之. 病在少阳, 而心中烦不得卧者, 既不得用参,
甘以助阳, 亦不得用大黄以伤胃矣. 用芩, 连以直折心火, 用阿胶以
补肾阴, 鸡子黄佐芩, 连于泻心中补心血, 芍药佐阿胶于补阴中敛阴
气,斯则心肾交合, 水升火降. 是以扶阴泻阳之方, 变而为滋阴和阳
之剂也. 是则少阴之火, 各归其部, 心中之烦不得卧可除矣. 经曰:
阴平阳秘, 精神乃治. 斯方之谓欤!



<目录>卷三\删补名医方论八卷

<篇名>理中汤丸

属性: 治中气不运, 腹中不实, 口失滋味, 病久不食, 脏
腑不调, 与伤寒直中太阴, 自痢不渴, 寒多而呕等证.
人参三两 白术三两 甘草三两 干姜三两., 右四味, 捣筛为末,
蜜丸如鸡子黄大, 以沸汤数合和一丸, 研碎, 温服之. 日三, 四枚,
夜二枚; 腹中未热, 益至三, 四丸. 然不及汤, 汤法以四物根据两数切
,用水八升, 煮取三升, 去滓, 温服一升, 日三服. 若脐上筑者, 肾
气动也, 去术加桂四两. 多吐者, 去术加生姜三两. 下多者, 还用术
.悸者, 加茯苓二两. 渴欲得水者, 加术, 足前成四两半. 腹中痛者
,加人参, 足前成四两半. 寒者, 加干姜, 足前成四两半. 腹满者,
去术加附子一枚. 服汤后如食顷, 饮热粥一升许, 微自温勿发衣被.
【集注】程应旄曰: 阳之动始于温, 温气得而谷精运, 谷气升而中气
赡,故名曰理中, 实以燮理之功, 予中焦之阳也. 若胃阳虚, 则中气
失宰, 膻中无发宣之用, 六腑无洒陈之功, 犹如釜薪失焰, 故下致清
b,上失滋味, 五脏凌夺, 诸证所由来也. 参, 术, 炙草, 所以守中
州,干姜辛以温中, 必假之以焰釜薪而腾阳气, 是以谷入于阴, 长气
于阳, 上输华盖, 下摄州都, 五脏六腑, 皆以受气, 此理中之旨也.
若水寒互胜, 即当脾肾双温, 加以附子, 则命门益土母温矣. 白术补
脾,得人参则壅气, 故脐下动气; 吐多腹满者, 去术也. 加桂以伐肾
邪,加生姜以止呕也. 加附子以消阴也. 下多者湿胜也 , 还用术燥
湿也. 渴欲饮水饮渴也, 加术使饮化津生也. 心下悸停水也, 加茯苓
导水也. 腹中痛倍人参, 虚痛也. 寒者加干姜, 寒甚也.



<目录>卷三\删补名医方论八卷

<篇名>干姜附子汤

属性: 下后复发汗, 昼日烦躁不得眠, 夜而安静, 不呕
不渴, 无表证, 脉沉微, 身无大热者, 干姜附子汤主之.
干姜一两 附子 ( 去皮, 生用, 破八片 ) 一枚,, 右二味, 以水三
升,煮取一升 , 去滓, 顿服.



<目录>卷三\删补名医方论八卷

<篇名>茯苓四逆汤

属性: 伤寒厥而心下悸, 发汗, 若下之, 病仍不解, 烦
躁者, 茯苓四逆汤主之.
茯苓六两 人参一两 甘草 ( 炙 ) 一两 干姜一两 附子 ( 生用,
破八片 ) 一枚. , 右五味, 以水五升, 煮取三升, 去滓, 温服七合,
日三服.
【注】凡太阳病治不如法, 汗后复下, 或下后复汗, 误而又误, 变成
坏病. 若其人阳盛而从热化, 则转属三阳, 阳衰而从寒化, 则系在三
阴.此二汤所治之烦躁, 皆坏病也. 烦燥虽六经俱有, 而多见于太阳
,少阴者, 太阳为真阴之标, 少阴为真阳之本也. 未经汗下而烦躁,
多属阳, 其脉实大, 其证渴热, 是烦为阳盛, 躁为阴虚. 已经汗下而
烦躁, 多属阴, 其脉沉微, 其证汗厥, 是烦为阳虚, 躁为阴极也. 夫
先下后汗, 于法为逆, 外无大热, 内不渴呕, 似乎阴阳自和, 而实妄
汗亡阳, 所以虚阳扰乱于阳分, 故昼日烦躁不得眠, 盛阴偏安于阴分
,故夜而安静. 脉沉微, 是真阳将脱而烦躁也. 用干姜, 附子壮阳以
配阴. 姜, 附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