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黄耆汤

属性: 治消渴, 气血虚, 胃火盛而作渴.
淡竹叶 生地黄各二钱 黄耆 麦冬 当归 川芎 黄芩 甘草 芍
药 人参 半夏 石膏 各一钱, 右水煎服.
【集注】柯琴曰: 气血皆虚, 胃火独盛, 善治者补泻兼施; 寒之而不
至损阳, 温之而不至助火, 扶正而邪却矣. 四君子气药也, 加黄耆而
去芩, 术者, 恐火就燥也. 四物汤血药也, 倍地黄而用生者, 正取其
寒也. 人参, 黄耆, 甘草治烦热之圣药, 是补中有泻矣. 且地黄之甘
寒, 泻心肾之火, 竹叶助芍药清肝胆之火, 石膏佐芍药清脾胃之火,
麦冬同黄芩清肺肠之火, 则胃火不得独盛, 而气血之得补可知. 惟半
夏一味温中辛散, 用之大寒剂中, 欲其通阴阳之路也. 岐伯治阴虚而
目不瞑者, 饮以半夏汤, 覆杯则卧, 今人以为燥而渴者禁用, 是不明
阴阳之理耳.
【按】是方即竹叶石膏汤加生地, 当归, 白芍, 川芎, 黄耆, 黄芩也
.彼则治伤寒解后, 烦渴少气, 气逆欲吐. 此则治消渴, 气血虚,
胃火盛. 因其气虚, 故加黄耆佐人参, 甘草以补气; 因其血虚, 故加
归,芎, 芍, 地以补血; 因其胃火盛, 故加黄芩佐石膏以清胃火. 其
烦渴则一, 故余药皆同也. 于此二方推之, 用半夏之意, 自可知矣.
故脾者为胃行其津液也, 脾湿胃燥, 津液不行, 得火则化痰, 得寒则
成饮. 胃火清, 脾湿燥, 其痰饮自除矣. 半夏消痰破饮, 使未化痰之
津液回清, 而已成痰之浊液自化, 非他药所可比伦也, 故二方于胃火
盛燥渴中同用之.



<目录>卷三\删补名医方论

<篇名>清胃散

属性: 治胃经湿热, 齿龈肿痛, 或牵引头脑, 或面发热.
升麻 甘草 生地黄 川黄连 牡丹皮 当归 水煎服.
【集注】罗谦甫曰: 阳明胃多气多血, 又两阳合明为热盛, 是以邪入
而为病常实. 若大渴, 舌胎, 烦躁, 此伤气分, 热聚胃腑, 燥其津液
,白虎汤主之. 若醇饮肥厚炙?? 过用, 以致湿热壅于胃腑, 逆于经
络,而为是病, 此伤血分, 治宜清胃. 方中以生地益阴凉血为君, 佐
之以丹皮, 去蒸而疏其滞. 以黄连清热燥湿为臣, 佐之以当归, 入血
而循其经. 仍用升麻之辛凉, 为本经捷使引诸药直达血所, 则咽喉不
清, 齿龈肿痛等证, 廓然俱清矣.



<目录>卷三\删补名医方论

<篇名>导赤散

属性: 治心热, 口糜舌疮, 小便黄赤, 茎中作痛, 热淋不利.
生地 木通 甘草梢, 右三味, 水煎服.
【注】赤色属心. 导赤者, 导心经之热从小肠而出, 以心与小肠为表
里也. 然所见口糜舌疮, 小便黄赤, 茎中作痛, 热淋不利等证, 皆心
热移于小肠之证. 故不用黄连直泻其心. 而用生地滋肾凉心. 木通通
利小肠. 佐以甘草梢, 取易泻最下之热, 茎中之痛可除, 心经之热可
导也. 此则水虚火不实者宜之, 以利水而不伤阴, 泻火而不伐胃也.
若心经实热, 须加黄连, 竹叶, 甚者更加大黄, 亦釜底抽薪之法也.



<目录>卷三\删补名医方论

<篇名>五淋散

属性: 治膀胱结热, 水道不通, 淋涩热痛, 或尿如豆汁. 或成
砂石, 或如膏脓, 或小便血.
赤苓一钱五分 赤芍一钱 栀仁一钱 当归 甘草各钱二分, 右五味
,加灯心, 水煎服.



<目录>卷三\删补名医方论

<篇名>八正散 

属性:瞿麦 栀子 q蓄 大黄 木通 滑石 车前子 甘草各一钱, 加灯
心一钱, 煎服 ( 朱震亨方: 加木香一钱 ).
【注】通调水道, 下输膀胱, 三焦之职也. 受藏津液, 气化能出, 膀
胱之职也. 若水道不输, 则内蓄喘胀, 外泛肤肿, 三焦之病也. 若受
藏不化, 则诸淋涩痛, 癃闭不通, 膀胱之病也. 经曰: 阴无阳无以生
,阳无阴无以化. 故阴阳偏盛, 皆不生化也. 阳盛阴虚, 而膀胱之气
不化为病者, 通关丸证也. 阴盛阳虚, 而膀胱之气不化为病者, 肾气
丸证也. 此关乎气化阴阳之为病也. 经曰: 下虚则遗尿. 又曰: 膀胱
不约为遗尿. 经曰: 胞移热于膀胱则癃. 又曰: 膀胱不利为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