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曰:热在上焦者,因咳为肺痿;热在中焦者,则为坚;热在下焦者,则尿血,亦令
淋秘不通。大肠有寒者,多鹜溏;有热者,便肠垢;小肠有寒者,其人下重便血,有
热者必痔。
【注】
热在上焦者,篇中所谓肺痿吐涎沫也;热在中焦者,篇中所谓腹满坚痛也;热在下焦
者,篇中所谓小便淋沥也。其外大肠有寒者,多清澈鹜溏,即下利溏泻也。有热者,
便稠粘肠垢,即下利脓血也。小肠有寒者,下重便血,即结阴便血也。有热者,热流
于大肠,蓄于肛门必病痔也。
【集注】
徐彬曰:小肠为受盛之官,与心为表里。丙,小肠也。挟火以济阴,而阴不滞,挟气
以化血,而血归经,有寒则气不上通而下重,血无主气而妄行矣。直肠者,大肠之头
也,门为肛,小肠有热,则大肠传导其热,而气结于肛门故痔。痔者,滞其丙小肠之
热于此也。
@@@
问曰:病有积、有聚、有□气,何谓也?师曰:积者,藏病也,终不移。聚者,府病
也,发作有时,展转痛移,为可治。□气者,□下痛,按之则愈,复发为□气。诸积
大法:脉来细而附骨者,乃积也。寸口积在胸中,微出寸口,积在喉中;关上积在脐
傍,上关上,积在心下;微下关,积在少腹。尺中积在气冲,脉出左,积在左;脉出
右,积在右;脉两出,积在中央,各以其部处之。(□作N解见首篇)
【注】
病有积、有聚、有N气,当别之也。积者藏病,无时不有,不移其处也。聚者府病,
发作有时,展转痛移也。为可治,谓府病易治也。N深者,饮积□下痛也,按之则止
,不按复痛。以水气得按暂散,故痛暂止也,此即其证而言之。然诸积大法,尤当以
诊候之也,脉来沉伏附骨而细者,乃诸积之诊也。若见两寸,积在胸中也;微出近鱼
际,积在喉中也;两关,积在脐傍也;上关近寸,积在心下也;微下近尺,积在少腹
也;尺中,积在气冲也;脉出左、积在左,脉出右、积在右;脉两出,谓左右俱见,
积在中央也。各以其部之处,而诊积之所在也。
【集注】
徐彬曰:积者迹也,病气之属阴者也。藏属阴,两阴相得,故不移,不移者,有专痛
之处,而无迁改也。聚则如市井之物,偶聚而已,病气之属阳者也。府属阳,两阳相
比,则非如阴之凝,故寒气感则发,否则已。所谓有时也,既无定□,则痛无常处,
故展转痛移,其根不深,故比积为可治也。
李□曰:积为藏病,深入在里,故脉细而附骨也。寸、关、尺、上下、左右,别积病
之所在,皆指细而附骨之部分,即『内经』前以候前,后以候后,上竟上者,胸喉中
事也;下竟下者,少腹腰股膝胫足中事也。



<目录>卷二

<篇名>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并治第十二

属性:@@@
寸口脉动而弱,动即为惊,弱即为悸。
【注】
寸口通指三部也。脉动而弱,主惊悸病也。动即为惊,以惊为外触而动也;弱即为悸
,以悸为内生而怯也。
【集注】
徐彬曰:惊为外邪袭心,故其寸口脉动,动者脉来乱动也。悸乃神不自主,故其寸口
脉弱,弱者脉沉无力也。邪之所袭,因心之虚,故惊悸并见。
李□曰:此寸口脉兼三部而言。盖惊自外至者也,惊则气乱,故脉动而不宁;悸自内
惕者也,悸因中虚,故脉弱而无力。
@@@
师曰:夫脉浮,目睛晕黄,衄未止,晕黄去,目睛慧了,知衄今止。
【注】
浮脉主阳主表,若目睛清洁,主阳表病也;目睛晕黄,主血脉病也。盖以诸脉络于目
,而血热则赤,血瘀则黄。今目睛黄晕,知其衄未止也;若黄晕去,目睛慧了,知其
衄已止,故曰:衄今止也。
@@@
又曰:从春至夏衄者太阳,从秋至冬衄者阳明。
【注】
衄血阳络伤也,下血阴络伤也。太阳主外,春夏主外,故从春至夏衄血,属太阳也。
阳明主内,秋冬主内,故从秋至冬衄血,属阳明也。
【集注】
李□曰:衄血出于鼻,手太阳经上□抵鼻,目下为□;足太阳经,从巅入络脑,鼻与
脑通;手阳明经挟鼻孔;足阳明经起鼻交额中,四经皆循鼻分,故皆能致衄。太阳行
身之表,经云:太阳为开。是春生夏长,阳气在外有开之义,故春夏衄者太阳。阳明
行身之里,经云:阳明为阖。是秋敛冬藏,阳气在内,有藏之义,故秋冬衄者阳明。
尤怡曰:少阳之脉不入鼻额,故不主衄。
@@@
衄家不可汗,汗出必额上陷,脉紧急,直视,不能,不得眠。
【注】
衄该吐血而言也。衄血吐血之家,阴已亡矣,若发其汗,汗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