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
咳而上气,此为肺胀,其证肩息而喘,目突如脱之状。今脉浮大,则可知浮则为风,
大则为实,故以越婢加半夏汤主之,外疏皮毛,内降气逆也。
【集注】
赵良曰:咳而上气,则其气之有冲而不下,可知矣;其咳之相连而不已,可知矣,此
皆属肺之胀使之也。邪入于肺则气壅,气壅则欲不喘不可得,惟喘极,故目如脱,所
以肺胀与喘之至也。脉浮邪也。兼大则邪实,而所以遗害于肺,正未有已,故必以辛
热发之,亦兼以甘寒佐之,使久合之邪,涣然冰释,岂不快乎?然久蓄之饮,何由得
泄,故特加半夏于越婢汤中,一定之法也。
尤怡曰:外邪内饮,填塞肺中,为胀、为喘、为咳而上气,越婢汤散邪之力多,而蠲
饮之力少,故以半夏辅其未逮。不用小青龙者,以脉浮且大,病属阳热,故利辛寒,
不利辛热也。目如脱状者,目暗胀突,如欲脱落之状,壅气然也。



<目录>卷二\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并治第七

<篇名>越婢加半夏汤方

属性:麻黄六两 石膏半斤 生姜三两 大枣十五枚 甘草二两 半夏半斤
右六味,以水六升,先煮麻黄,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分温三服。
【集解】
李□曰:脾运水谷,主为胃行津液,职卑如婢也。汤名越婢者,取发越脾气,通行津
液之义也。今治肺胀,则麻黄散表邪,石膏清内热,甘草、大枣养正缓邪,半夏、生
姜散逆下气也。
@@@
上气喘而躁者,属肺胀,欲作风水,发汗则愈。
【注】
上气咳逆喘而躁急者,属肺胀也,乃风郁于外,水逆于中之候也。故曰:欲作风水,
当发其汗;故曰:发汗则愈也。
【集注】
徐彬曰:有邪者,尚可治也。若上气但喘而躁,则喘为风之扇,躁为风之烦,其逆上
之涎沫,将挟风势而为风水。今使先泄于肌表,水无风战,自然顺趋而从下,故曰:
可汗而愈。
@@@
肺胀,咳而上气,烦躁而喘,脉浮者,心下有水,小青龙加石膏汤主之。
【注】
此承上条互详脉证,以明其治也。肺胀,咳而上气,烦躁而喘,脉浮,是外伤风寒,
内有水气,主以小青龙汤,发汗则愈。加石膏者,因多一烦躁证也。
【集注】
沈明宗曰:此互上条,肺胀治法也。风寒之邪,入于荣卫,挟饮上逆,则咳而上气也
。烦躁而喘,肺气壅逆,谓之肺胀,即肺痈未成之初也。
尤怡曰:此亦外邪内饮相搏之证,而兼烦躁,则挟有热邪,麻桂药中必用石膏,如大
青龙之例也。又此条见证与上条颇同,而心下寒饮,则非温药不能开而去之,故不用
越婢加半夏,而用小青龙加石膏,温寒并进,水热俱捐,于法尤为密矣。



<目录>卷二\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并治第七

<篇名>小青龙加石膏汤方

属性:麻黄 芍药 桂枝 细辛 甘草 干姜各三两 五味子 半夏各半升 石膏二两
右九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强人服一升,羸者减之
,二、三服,小儿服四合。
【集解】
李□曰:心下有水,麻黄、桂枝发汗以泄水于外,半夏、干姜、细辛温中以散水于内
,芍药、五味子收逆气以平肝,甘草益脾土以制水,加石膏以去烦躁,兼能解肌出汗
也。
@@@
咳而脉浮者,厚朴麻黄汤主之。脉沉者,泽漆汤主之。
【注】
咳,谓咳而不上气也。脉浮者,风寒病外也。主之厚朴麻黄汤者,以散外邪为主也。
脉沉者,痰饮病里也。主之泽漆汤,以逐内饮为主也。
【集解】
尤怡曰:此不详见证,而但以脉之浮沉为辨;而异其治。按:厚朴麻黄汤与小青龙加
石膏汤大同,则散邪蠲饮之力居多,而厚朴辛温亦能助表,小麦甘平,五味敛安正气
者也。泽漆汤以泽漆为主,而以白前、黄芩、半夏佐之,则下趋之力较猛,虽生姜、
桂枝之辛,亦祗为下气降逆之用而已,不能发表也。仲景之意,盖以咳皆肺邪,而脉
浮者,气多居表,故驱之使从外出为易;脉沉者气多居里,故驱之使从下出为易,亦
因势利导之法也。



<目录>卷二\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并治第七

<篇名>厚朴麻黄汤方

属性:厚朴五两 麻黄四两 石膏如鸡子大 杏仁半升 半夏半升 干姜二两 细辛二两
小麦一升 五味子半升
右九味,以水一斗二升,先煮小麦熟,去滓,内诸药,煮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目录>卷二\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并治第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