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外虚者,
阴太过而阳不及也。故来去出入者,脉之大关键也;内外虚实者,病之大纲领也。知
内外之阴阳,而辨其孰为虚孰为实者,诊家之切要也。
@@@
假令脉,来微去大,故名反,病在里也;脉来头小本大,故名覆,病在表也。上微头
小者,则汗出;下微本大者,则为关格不通,不得尿。头无汗者可治,有汗者死。
【按】
脉来头小本大者,当是「脉来大去小」。上微头小者,当是「上微小者为阴盛」。下
微本大者,当是「下微小者为阳盛」,始与上下之义相属。
【注】
上以脉之来去疾迟,候内外虚实之诊,此以脉之来去大小,诊表里盛衰之病。脉上来
微小,下去反大,反之像也,故名曰:反脉。上来益大,下去微小,覆之像也,故名
曰:覆。反者病在里为阴盛,覆者病在表为阳盛,阳盛则病格,阴盛则病关,阴阳盛
极不相交通,则病关格。头无汗者,阳未离阴,故可治,有汗则阳已上脱,故曰:死
也。
@@@
寸口卫气盛名曰高,荣气盛名曰章,高章相搏,名曰纲。卫气弱名曰拢荣气弱名曰
卑,卤跋嗖,名曰损。卫气和名曰缓,荣气和名曰迟,迟缓相搏,名曰沉。
【按】
名曰沉之「沉」字,当是「强」字,玩下文自知。
【注】
此详上条,脉之来去盛衰之状也。寸口,通指寸、关、尺而言也。卫主气为阳以候表
,荣主血为阴以候里。脉随指有力上来,卫气盛也,谓之高;脉随指有力下去,荣气
盛也,谓之章。高者长盛也,章者分明也。高章相合,名曰纲,纲者以荣卫俱有余,
有总揽之意也。脉随指无力上来,卫气弱也,谓之拢宦鏊嬷肝蘖ο氯ィ荣气弱也,
谓之卑,抡呋秀币玻卑者缩下也。卤跋嗪希名曰损;损者,以荣卫俱不足,有消
缩之意也。若高章、卤爸脉,与不疾、不徐缓迟之脉同见,则为盛者不过,弱者不
衰,皆名和脉。强者,即下文所着是也。
@@@
寸口脉缓而迟,缓则阳气长,其色鲜,其颜光,其声商,毛发长;迟则阴气盛,骨髓
生,血脉满,肌肉紧,薄鲜□,阴阳相抱,荣卫俱行,刚柔相得,名曰强也。
【按】
「薄鲜□」三字不成句,应是衍文,当删之。
【注】
此承上条,以释「强」字之义。言凡人禀阳气盛,则得高章之盛;禀阴气盛,则得
卑之弱,此平人之常。若能兼见缓迟平脉,斯为阴阳相抱,荣卫相和,始名曰强。强
者即色鲜颜光,血满肉紧之谓也。
【集注】
方有执曰:缓以候胃,迟以候脾。阳气长者,言胃气有余也。颜色声音毛发,皆阳也
。鲜,丽也。光,辉也。商,清也。长,美也。形容胃阳之有余也。阴气盛者,言脾
气充足也。骨髓生,血脉满,肌肉紧,骨髓血肉皆阴也,形容脾阴之充足也。相抱,
言和洽也。俱行,言周流也。相搏,言合一也。极言二气得其和平,皆由脾、胃盈余
之所致,必如此,则其人之健王而强壮可知,故曰:强也。
@@@
师曰:脉肥人责浮,瘦人责沉。肥人当沉。今反浮,瘦人当浮,今反沉,故责之。
【注】
上条以脉之盛衰,候人之强弱,此条以脉之浮中沉,分人之皮、脉、肉、筋、骨,以
候五藏之诊法也。心肺俱浮,肝肾俱沉。以皮之浮、脉之浮而别心肺之浮也;以筋之
沉、骨之沉而别肝肾之沉也。脾主肌肉,在浮沉之间,故候中也。肥人肌肤厚,脉当
沉;瘦人肌肤薄,脉当浮,今肥人脉反浮,瘦人脉反沉,故当责其病在何藏也。
【集注】
方有执曰:责,求也。肥人当沉者,饥肤厚,其脉深也,故求其病于浮。瘦人当浮者
,肌肤薄,其脉浅也,故求其病于沉。
@@@
问曰:经说脉有三菽、六菽重者,可谓也?师曰:脉,人以指按之,如三菽之重者,
肺气也;如六菽之重者,心气也;如九菽之重者,脾气也;如十二菽之重者,肝气也
;按之至骨者,肾气也。假令下利,寸口、关上、尺中悉不见脉,然尺中时一小见脉
,再举头者,肾气也。若见损脉来,至为难治。
【注】
此承上条详言皮、脉、肉、筋、骨,各有所主,以候五藏之病也。菽,豆也,约略轻
重言之,非谓有其形也。『难经』曰:如三菽之重,与皮毛相得者,肺部也;六菽之
重,与血脉相得者,心部也;九菽之重,与肌肉相等者,脾部也;十二菽之重,与筋
平者,肝部也;按之至骨,举之来疾者,肾部也,各随所主之部,以候藏气也。至于
寸口、关上、尺中,亦各有所主之位,以候藏气。左寸心也,右寸肺也,左关肝也,
右关脾也,尺中肾也,今特举肾藏之部例之,以概其余也。假令下利而甚,元气暴夺
于中,寸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