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伤寒,而不通言热病也。其寒邪为害至大,故一切内外所伤,俱为受汗之热病者,
通谓之伤寒也。一名大病者,皆以为害之大也。又春曰温病,夏曰热病,秋曰湿病,冬曰伤寒。伤寒者
是随四时天气春温、夏热、秋湿、冬寒为名,以明四时病之微甚,及主疗消息,稍有不等,
大而言之则一也,非为外伤及内病有此异耳。或云冬伏寒邪于肌肤骨肉之间,至于春变为温病,夏变为
热病,秋变为湿病,冬变为正伤寒病者,及名冒其寒而内生拂热,热微而不即病者,以至将来阳热变动,
或又感之而成热病,非谓伏其寒气而反变寒为热也。经曰∶冬伤于寒,春必病温。亦其义也。亦
有一时冒寒而便为热病者,或感四时不正乖戾之气,或随气运兴衰变动,或内外诸邪所伤,或因他病变成,
或因他人传染皆能成之,但以分门随证治之耳。经言此六经传受,乃外伤于寒而为热病之大略,主疗
之要法也。大法曰∶伤寒一日,太阳受之,故头项痛,腰脊强。
此足太阳膀胱之经也,故与经言五日足少阴肾水为其表里。或言为手太阳者,误也。此六经之证
也,或以此直云伤寒不传手经者,亦误也。岂不详热论云五脏六腑皆受病,又刺热篇皆言五脏热病。但
以热病多于足经,而其病甚少于手经,而其病微,且与足经微为兼证,汗下之治,但分表里,故不
单言手经,而但寄于足经而已。若针刺,则本经补泻,各分五脏手足之经矣。
二日阳明受之,故身热、目疼、鼻干,不得眠也。
三日少阳受之,故胸胁痛而耳聋。
四日太阴受之,故腹满而咽干。
五日少阴受之,故目燥、舌干而渴。
六日厥阴受之,则烦满囊缩。
或言传手厥阴包络相火,则水火既济而愈;传足厥阴肝经,则土败木贼
而当死者,妄说也。此经言足厥阴肝经之证也。
大法曰∶前三日三阳病,在表,故宜汗之。
汗泄热退身凉而愈。
后三日三阴病,在里,故宜下之。
下,退里热,则怫热宣通,汗出气和而愈也。亦有内热下尽,无汗气和而愈
者也。或曰前三日寒在表者,误也。此皆热证也。
或未愈者,再经衰之,七日太阳病衰(自此以下皆言病自衰减),头项少愈;八日阳
明病衰,身热少愈;九日少阳病衰,耳能微闻;十日太阴病衰,身热少愈,腹满
如故;十一日少阴病衰,渴止、不满(以言腹不复满),舌干,已而嚏;十二日厥阴病
衰,囊纵、少腹微下,大气皆去(言大病热气散去),病则瘳(音抽,愈也)矣。
此亦大略言之耳,伤寒受不必拘此,但以明其诸证而如法治疗耳。



<目录>卷中\伤寒总评

<篇名>里外伤

属性:如得病脉便沉,而里病表和者,内伤也;脉浮而表病里和者,外伤也。
病在身体四肢为表病,病在胸腹之内为里病。



<目录>卷中\伤寒总评

<篇名>表里证

属性:身热为热在表。
言皮肤壮热而反憎寒,非谓自发热燥也。
引饮(烦渴)或小便黄赤为热在里。身热、饮水或小便黄赤,为表里皆有热。身
凉不渴,小便清白,则表里皆无热。
不言为寒者,盖表里热微,则亦有身表不热而里亦不渴故也。
浑身疼痛拘急,表热恶寒而脉浮者,皆为热在表也。引饮、谵妄、腹满实痛,发热而脉沉者,皆为
热在里也。胸胁痞痛或呕,而寒热往来,脉在肌肉,不浮不沉,则邪热半在表、半在里也。
夫邪热在表而浅,邪微而畏正,故病热而反憎寒也。寒则腠理益闭而怫
热益加故也。邪热在里而深,邪甚则不畏于正,物盛其极,故不恶寒而反自
恶热也。半在表、半在里,进退无常,则寒热往来也。寒多,为表多,脉稍浮,热多,为里多,脉
稍沉也。诸病寒热并同,惟疟疾反此。由表之正气与邪热并之于里,表气虚而里热实,亢则害,承
乃制,故里之火热极甚,而反兼寒水之化制之,故病热极而反寒战也。临汗而战及诸战皆然,寒战为
里热表虚故也,饮水而脉微不见也。里之正气与邪气并出于表,则表热里虚,是以烦热汗出而脉浮也。
经以热并于里之阴分,则为阴胜而发寒;热并于表之阳分,则为阳胜而发热也。俗未知其为表里之阴阳,
而妄为寒热之阴阳,故皆失《内经》之本旨也。夫伤寒之寒热者,恶寒为表热里和,故脉浮;发热为
里,表气不虚,故发热而脉沉实也。气并、不并,故寒热相反而有微甚也,热并则甚,不并则微也。



<目录>卷中\伤寒总评

<篇名>主疗

属性:伤寒表证,当汗而不可下。
反下之,则蓄热内余而成结胸。或为虚痞、懊 、喘满、腹痛、下利不
止、发黄、惊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