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蒿汤、调五苓散。
又曰。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
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此虽已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
发热汗出而解。若心下满而硬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若
但满而不痛。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属半夏泻心汤。
又曰。本以下之。故心下痞。与泻心汤。痞不解。其人渴而口燥
烦。小便不利者。属五苓散。(脉经云。一方言忍之一日乃愈。)
又曰。伤寒中风。医反下之。其人下利日数十行。谷不化。腹中
雷鸣。心下痞硬而满。干呕。心烦不得安。医见心下痞。谓病不尽。复
下之。其痞益甚。此非结热。但以胃中虚。客气上逆。故使硬也。属甘
草泻心汤。
又曰。伤寒。服汤药。下利不止。心下痞硬。服泻心汤已。复以他
药下之。利不止。医以理中与之。利益甚。理中者。理中焦。此利在下
焦。服赤石脂禹余粮汤。复利不止者。当利其小便。庞氏云。可五苓
散。
又曰。太阳病。外证未除而数下之。遂协热而利。利下不止。心
下痞硬。表里不解者。属桂枝人参汤。
又曰。下后。不可更行桂枝汤。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属麻黄杏
子甘草石膏汤。
又曰。病患无表里证。发热七八日。脉虽浮数者。可下之。假令
已下。脉数不解。合热则消谷善饥。至六七日不大便者。有瘀血也。
属抵当汤。
又曰。若脉数不解。而下不止。必协热。便脓血。
又曰。本太阳病。医反下之。因而腹满时痛者。属太阴也。桂枝
加芍药汤主之。大实痛者。属桂枝加大黄汤。
又曰。伤寒六七日。大下后。寸脉沉而迟。手足厥冷。下部脉不
至。咽喉不利。吐脓血。泄利不止者。为难治。属麻黄升麻汤。
又曰。伤寒本是自寒下。医复吐下之。寒格。更逆吐下。若食入
口即出。属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此证根据脉经定。
千金翼曰。大下后。口燥者。里虚故也。
庞氏曰。因发汗时。汗出如水漏下。还复汗少。喘促不止。脉促
而按之濡者。合当汗而解。脉促而按之实者死。若脉浮。手足微厥。
面垢唇青。昏愦而喘者。阴阳未和。气阻升降。宜服顺阴阳五味子
汤。
又曰。发汗。或下后。痞满。或成结胸。气塞不通。宜槟榔散。



<目录>卷十二

<篇名>病可温十三条

属性:雍曰。仲景本论门自三阴三阳。至发汗吐下以后证而终。自病
可温以下。本论原无门目。其论说皆仲景之言。其见于三阳三阴诸
门者。王叔和重出于脉经以备仓猝寻按。今根据脉经所撰录诸后。
仲景曰。大法。冬宜服热药及灸。
又师曰。病发热头痛。脉反沉。若不瘥。身体疼痛。当救其里。宜
温药。四逆汤。雍曰。凡温药。皆用四逆汤。厥脉细者。宜当归四逆
汤。凡脉微欲绝。及脉不出者。通脉四逆汤。内有久寒者。当归四逆
加吴茱萸生姜汤主之。
又曰。下利腹胀满。身体痛。先温其里。宜四逆汤。
又曰。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以其脏有寒故也。当温之。宜四逆
辈。
又曰。少阴病。其人饮食入口则吐。心中温温欲吐。复不能吐。
始得之。手足寒。脉弦迟。若膈上有寒饮。干呕者。不可吐。当温之。
宜四逆汤。
又曰。少阴病。脉沉者。急温之。宜四逆汤。
又曰。下利。欲食者。就当温之。
又曰。下利。脉迟紧。为痛未欲止。当温之。得冷者。满而便肠
垢。
又曰。下利。其脉浮大。此为虚。以强下之故也。设脉浮革。因尔
肠鸣。当温之。宜当归四逆汤。
又曰。少阴病。下利。脉浮涩者。必呕。汗出必数。更衣反少。当
温之。
又曰。伤寒。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体疼痛。急当救里。
宜温之以四逆汤。
庞氏以凡病发热头疼。脉反沉。若不瘥。身体疼痛者。脉浮迟。
表热里寒。下利清谷者。汗出热不去。内拘急。支节疼。四逆者。下
利。厥逆恶寒者。下利。腹痛胀满。身疼痛。脉浮者。凡五证。先用四
逆汤温其里。得利止。乃可随证用药攻表也。



<目录>卷十二

<篇名>病不可灸七条

属性:仲景曰。微数之脉。慎不可灸。因火为邪。则为烦逆。追虚逐实。
血散脉中。火气虽微。内攻有力。焦骨伤筋。血难复也。常氏云。宜桂
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欲其有汗。宜柴胡桂枝汤。
又曰。脉浮。当以汗解。而反灸之。邪无从出。因火而盛。病从腰
以下必重而 。名为火逆。若欲自解。当先烦。乃有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