效。
〔论〕缩砂密初尝之酸辣而有咸。后转微苦。仍兼酸辣咸之味。苦味尽处带澹甜酸意。
而唾渣有余香。(大抵辛苦居多。而辛尤胜。咸酸为少。而酸尤劣。)夫咸水气。土之元。酸
木气。土之用。辛金气。土之化。辛具于咸酸中。是咸酸之味。得辛气以畅也。因而转苦者。

咸味。)苦尽而微有澹甜者。五味皆归中土以达其化也。唾渣有余香者。金气同于火气。以
终始之也。夫中土为四气所生。而四气即由中土所成。是以脾为己土。其本味咸。其兼味有
辛甘酸苦。脾之属土而本味亦咸者。缘水土合德以立地。(所谓咸者水气为土之原)此物带
有咸味。故能理肾气归元。而引诸药入丹田也。岂徒花实结于根下。可想见归元之义乎。顾
或以所治皆虚冷结滞之病。其用当偏于辛温。而所谓兼四味备四气者。谅犹不切。不知缩砂
乃气分药也。人身水中有火而气生。(气之体也)水上合于火而气化。(气之用也)此品华于
春夏。实于盛夏。洵为合于火以全气之用者。其假之祛冷行滞。虽与辛温之他味无殊。而究
其有异于他味者。全在乎具体耳。观夫华实俱藏根下。而实中即具四味。则其由水木以至火
者。全以归土。而终始又皆金气以宣之。非令中土为水火之极。体全而后用畅。是以能理气
归肾而还元乎。然则但以辛温毕治疗之能。固非其用之全矣。至濒湖所谓理元气。通滞气。
其功将合五脏冲和之气。如韩氏说乎。抑辛苦温实居其胜。如诸本草乎。曰。此物明具四味。
谓非
蟠之用。缩砂惟具体而微。致用而宏。故其醒脾开胃。理元气。通滞气。功超他味。洵乎不
虚。第水至于火。火固达水之用。若火伤乎水。则是体之不存。用归何地。所以凤髓丹用寒
化以救水。而存气之体。然后入兹味为中土宣行气化之权舆。非可倒行逆施而漫谓其能补虚
也。(水胜于火。则伤气之用。血之体。火胜于水。则伤气之体。血之用。前哲于治气病。
切戒
热。脾为己土。其味本咸。其兼味辛甘酸苦。人身以水火为气元。而水火之枢属中土。为气
生化
入之经。皆本于调脾中之肾。肾中之脾。盖脾肾原相因。而诸脏又因于脾胃者也。
缪氏云。此味固辛温阳药。凡腹痛属火。泻滞得之暑热。胎动由于血热。咽痛由于火炎。
肿满由于湿热。咳逆由于火冲迫肺。及小儿脱肛由于气虚。皆难概用。本非肺经药亦有用之
于咳嗽者。乃寒邪郁肺。气不得舒之证。非此弗用。性燥火炎者。忌之。胎妇气虚。多服反
致难产。不可不知。(士材)
〔修治〕略炒。吹去衣。研用。入汤丸。法与后白蔻同。



<目录>卷八\芳草部

<篇名>益智子

内容:脾主智。是物益脾。故与龙眼同名益智。本出昆仑国及交 。今岭南州郡亦有之。二
月花连着实。五六月方熟。核黑皮白。含之能摄涎秽。或四破去核。取外皮蜜煮为粽。味极
辛美。即名益智粽。
仁味苦而辛。气温而香。入足太阴少阴经。主治安神。疗心气不足。益元气。利三焦。
治梦泄赤浊。肾虚滑沥。及夜多小便。益脾胃和中。调诸气。疗客寒犯胃。冷气腹痛。多唾。
(此由阳摄阴以化。不以退阴为功。)方书治健忘悸。遗精泄泻。下血盗汗。喘噎。胀满积
聚。脾痹心痛。及胃脘胁痛疝。在集香丸则入肺。在四君子汤则入脾。在大凤髓丹则入肾。
当于补药中兼用之。勿多服。(海藏)其气辛热。能开发郁结。使气宣通。(河间)益智大辛。
三焦命门气弱者宜之。(濒湖)主君相二火不足。温脾肾虚寒。又辛入肺而调气。有母子相
关之义。其主益气安神利三焦。是补元气虚寒。心火相火之不足也。(嵩)心者脾之母。火
能生土。故进食不止于和脾。古人进食药中多用益智。土中益火也。(士瀛)其禀火土与金。
性燥而敛摄。所治遗精虚漏便数。多肾气不固之证。又肾主五液。涎乃脾之所统。脾肾气虚。
二藏失职。故气逆上浮。涎秽上溢。此味于开结滞之中。即能敛摄脾肾之气。故着功若此。
(濒湖)佐人参茯苓半夏陈皮车前子。摄涎秽立效。同藿香苏子陈皮枇杷叶木瓜。止逆气上
壅。同五味山萸人参炒盐。治小便频数淋沥。同人参干姜陈皮藿香。治因寒犯胃呕吐。心虚
尿滑。及赤白二浊。益智仁白茯苓白术等分。为末。每服三钱。白汤送下。小便频数。脬气
不足也。盐炒益智天台乌药等分。为末。酒煮山药糊丸。如梧子大。每服七十丸。空心盐汤
下。名缩泉丸。小便赤浊。益智仁茯神各二两。远志甘草水煮半两。为末。酒糊丸梧子大。
空心姜汤下五十丸。腹胀忽泄。日夜不止。诸药不效。此气脱也。用益智仁二两。浓煎饮之
立愈。
〔论〕益智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