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虫。
佐黄连芍药。治一滞下。惟身热作呕口渴者。勿用。同橘皮砂仁白蔻苏叶。调一切气。及冷
气攻痛作泄。大
治气滞腰痛。
〔论〕木香产于南土。气温而味苦辛。纯阳之药也。阳者其精奉于上。何以诸家俱判为
降。
用。升者亦旋为降用。所以能升降滞气也。夫升降不能离乎中土。是物根枝节叶各具中五土
数。非秉升降之枢者乎。然则助脾乃其首功。行肝即其次及。以升降神而肝之生化不穷也。
生化不穷。则何冷气之不行。又何诸气为病之不疗乎。凡物之气。其温热者本升。升乃气之
达。寒凉者本降。降乃气之郁。惟兹味禀于温热。乃能纵降而升。即自升而降。正合于阳从
地升。复从天降。俾一切寒凉之着。皆无留行。此升降自然之机。不可以破泄真气目之者也。
就升降
又或因寒凉而其气益虚。和以兹味。俾寒凉无伐气之患。如治痢之香连丸。又如治气虚而病
肝火者。投此味于苦寒中。其效乃捷。陶氏所由目为引药之精。而缪氏又云清明开发。行药
之神也。缪氏云。详其治疗。与今白木香当是两种。今市肆所有。正白木香也。其味辛。其
气温。专主诸气不顺而已。肺虚有热者。慎无犯之。元气虚脱。及阴虚内热。诸病有热。心
痛属火者。禁用。
〔修治〕形如枯骨。味苦粘牙者良。凡入理气药。忌见火。入煎药。磨汁内熟汤中服。
若实大肠。宜面煨熟用。



<目录>卷八\芳草部

<篇名>高良姜

内容:高良当作高凉。即今高州。汉为高凉县。生内郡者不堪入药。(濒湖)
根味辛兼苦。气温热纯阳。浮也。入足太阴阳明经。温中下气。疗心脾久冷作痛。治内
冷腹痛
苓佐之。为其解散胃中风邪也。(士瀛)秽迹佛方。凡男女心口一点痛者。乃胃脘有滞或有
虫。多因怒及受寒而起。遂致终身。俗言心气痛者非也。用高良姜酒洗七次焙研。香附子醋
洗七次
寒怒兼有。各一钱半。以米饮加入生姜汁一匙盐一捻。服之立止。霍乱吐利。高良姜炙令香。
每用
钱。为末。每服三钱。醋汤调下。
〔论〕凡辛温辛热之味。温多就土。以土喜暖也。热多就火。同气相求也。辛味胜于温
热者。则就金。辛温独胜。即能开滞散结。辛温兼苦。则又散而下行。如良姜之辛温。治冷
气吐泻翻食等证。以其辛而兼苦。有下气之功也。人身中土。实司升降之枢。而升降者只是
一气。若阳并于阴。则升降之道穷。故即病于中土。或为霍乱。甚则为反胃。其谓良姜能去
风冷者。以阳气大虚。则亦病于风。故不止曰风。而曰风冷。惟此能奏功于阳也。
此味用根。其仁即红豆蔻。红蔻辛热。最能动火伤目致衄。
缪氏云。良姜辛温大热。惟客寒犯胃而呕逆。及伤生冷致成霍乱者。宜之。如胃火作呕。

〔修治〕宜炒过入药。亦有以姜同吴萸东壁土炒用者。



<目录>卷八\芳草部

<篇名>缩砂密

内容:三四月花开根下。五六月成实。实在根下。仁藏壳内。取密藏之意。故名。八月采者。
气味完固。
味辛微苦而涩。气温芳窜。可升可降。降多于升。阳也。入手足太阴阳明太阳足少阴七
经。得白檀香豆蔻为使入肺。得人参益智为使入脾。得黄柏茯苓为使入肾。得赤白石脂为使
入大小肠。主脾胃气结滞不散。醒脾开胃。益肾和中。行气。散寒饮。消宿食。治胀痞。噎
膈呕吐。止冷气痛。疗虚劳冷泻及休息痢。调女子崩中。安胎止痛。(行气故也)除咽喉口
齿浮热。(所治皆通行结滞之功)缩砂属土。芳香入脾。和合五脏冲和之气。能引诸药归宿
丹田。故补肾药用同地黄丸蒸。取其达下也。(韩 )香达脾。辛润肾。故为开脾胃之要药。
和中气之正品。若兼肾虚气不归元。用为向导。殆胜桂附热毒之药多矣。日华用主一动气。
转筋霍乱。缘是病必由脾胃为邪所干。其气壅滞闭塞而成也。花实在根下。固甲函孚。界列
八膈。砂粒攒簇。敛缩密藏。犹夫其息以踵。而孕毓元阳。保任冲举。是故升出降入。靡不
合宜。观其补虚安胎。填崩镇惊。滑可涩。脱可收。渗可弥。奔豚可下。及秋不能从外而内。
冬不能
土。及春不能自下而上。夏不能从内而外者。亦可使之从升从出矣。乃若解毒散滞。伸筋舒
郁。化痞却痛。彻饮调中。开噎膈。摄吐逆。此正开发上焦。宣五谷味。苏胃醒脾之力也。
毋仅瞻其升出。失却其降入之原。(之颐)得人参橘皮。宜藿香茯苓白芍炙草。治泄泻呕吐。
及不思食。得藿香陈皮木瓜。治霍乱转筋。腹痛吐泻。独用两许。炒为末。入食盐三钱。滚
汤一碗泡浸冷服。治干霍乱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