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益也。(仲淳)
〔论〕仙茅补命门真阳之火。夫阳以阴为主。经言出地者。阴中之阳。阳予之正。阴为
之主。苟阴胜而阳不足者。阳不能为阴之政。岂谓仙茅非适治之味哉。如阴虚而阳亢。阴又
不能为阳之主矣。此味固为禁剂。即阴阳俱虚之人。补阳亦必主以补阴。若漫言阳为阴先。
不反绝其化原乎。或曰桂附补阳。何以不切切致慎。之颐云。仙茅功齐雄附。但雄附起贞下
之元。此更深淫业之毒。斯语得之。
缪氏云。虽能补命门。益阳道。助筋骨。除风痹。然病因不同。寒热迥别。施之一误。
祸如反掌。况世人火旺致病者。十居八九。火衰成疾者。百无二三。凡水涸精衰。不能孕育。

〔修治〕以竹刀刮切。糯米泔浸。去赤汁。出毒后。方可用。



<目录>卷七\山草部

<篇名>白芨

内容:出北山及冤句越山江淮河陕汉黔诸州。根色白似菱。有三角。角头生芽。节有毛。质极
粘腻。
根味苦辛甘。气微寒。性涩而收。阳中之阴。肺药也。紫石英为之使。恶理石。畏李核
杏仁。反乌头。止肺血。疗肺伤。敷痈肿恶疮败疽。伤阴死肌。(此阳毒之伤其阴血者)除
白癣疥虫结热不散。止惊邪血邪。并刀箭疮伤火疮。生肌止痛。(诸本草)方书治咯血。小
便不禁。为面药。凡金疮不瘥。及痈疽方多用之。能入血分。泄热散结。逐腐。第其性涩。
破散中又有收敛。盖去瘀即以生新之药也。(仲淳)凡吐血不止。宜加白芨。(丹溪)试血法。
吐在水碗内浮者。肺血也。沉者。肝血也。半浮半沉者。心血也。各随所见。以羊肺羊肝羊
心煮熟。蘸白芨末。日日食之。(濒湖)一味为细末。米饮调三钱服。治损肺吐血。有奇效。
得白蔹红药子。加脑麝乳没。治一切痈疽肿毒。止痛散结排脓。有神。
附案 一妇年五旬。素因血虚生热化风。遍体有疙瘩。经年不愈。久之。少阳相火并于
阳明而患喉痹。疾暴势甚。喉中陡痒。作嗽气呛。遍喉血泡累累。上 一泡。大如鸡卵。口
塞不合。气涌更急。少顷。泡破血射如注。其皮尽脱。溃烂红肿。痛不可忍。且满口痰涎。
如羹如糊。此其为血泡。为喉皮溃烂。皆热壅于上。阴气大伤。缘汤药难吞。遂以养阴退阳
活血止痛诸药为末。或吹或点。诸证渐退。奈喉中皮溃而肌未生。痛不止。且因皮破致时作
嗽而血随出。后于吹药中。入白芨磨浆合丸。日夜噙化之。所患悉愈。可知此味和阴护阳。
乃能生肌。止痛。理或然也。
〔论〕白芨得秋金之令。性涩而收。其根色白。金气之所聚也。结实黄黑者。金气之由
母而趋子也。观其似菱有三角。角头生芽。质极粘腻。则其气之所急归。归于其子矣。惟金
水子母之气全。故咯血之治是为的对。至采根当以八九月者。专取归阴之盛气也。其味先苦
后辛。气复微寒。从下而上。以致阴气于肺。盖即收令中而有泄热散结之能。不仅着长于收
涩。总之。此味治肺伤有专功。肺主皮毛。为天表之阳。阳在上焦。无阴则不能化也。
缪氏曰。痈疽已溃。不宜同苦寒药服。
〔修治〕水洗。入丸。可磨汁作糊。



<目录>卷七\山草部

<篇名>白蔹

内容:根味苦辛兼甘。气微寒。苦则泄。辛则散。甘则缓。寒则除热。
主痈肿疽疮。散结止痛。除血分热。治目中赤。女子阴中肿痛。杀火毒。疗刀箭疮。及
扑损生肌止痛。白蔹得金气。与白芨相须而行。得白芨红药子。加朱砂雄黄乳没脑麝。为敷
痈疽止毒散毒之要药。一切痈肿。白蔹赤小豆 草为末。鸡子白调涂之。风痹筋急肿痛。屈
转易常处。白蔹二分。熟附子一分。为末。每酒服半刀圭。日二。以身中热行为候。十日便




<目录>卷八\芳草部

<篇名>当归

内容:陕蜀秦汶诸州多栽莳为货。以秦产头尾圆色紫气香肥润者。为马尾归。最胜他处。
尾大头粗色白坚枯者。为 头归。止宜入发散药。二八月采根。(濒湖)川产者力刚而善攻。
秦产者力柔而善补。(韩 )头止血。尾破血。(凡药根升而梢降。根在上。梢在下故也。血
下脱者。其根能引之上行而止息。血凝涩者。其梢能引之下行而破散。)身和血。若全用。
一破一止。亦和血也。使头是一节硬实处。使尾是尖细处。(凡根 身半以上气脉上行。身
半以下气脉下行。然则治上当用头。治中用身。治下用尾。通治全用。匪独当归为然。他如
柴防芩桔皆是。洁古)
根甘而苦辛温润。气浓于味。可升可降。阳中微阴。入手少阴足太阴厥阴经血分。按诸
本草。一主养血。如温中补诸不足。润肠胃筋骨皮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