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似桐叶而不尖,深绿而皱纹。根皮虚软,山人采杀虱极妙。捣叶筛
蔬圃中,杀虫。
\x根皮\x
【气味】辛、苦,平,有小毒。
【主治】杀三虫。作末和油涂发,虮虱皆死(藏器)。



<目录>木部第三十七卷

<篇名>木之四

内容:(寓木类一十二种)



<目录>木部第三十七卷\木之四

<篇名>茯苓

内容:(《本经》上品)
【释名】伏灵(《纲目》)、伏菟(《本经》)、松腴、不死面(《记事珠》),抱根者名
伏神(《别录》)。
宗 曰∶多年樵斫之松根之气味,抑郁未绝,精英未沦。其精气盛者,发泄于外,结为
茯苓,故不抱根,离其本体,有零之义也。津气不盛,只能附结本根,既不离本,故曰伏神。
时珍曰∶茯苓,《史记・龟策传》作伏灵。盖松之神灵之气,伏结而成,故谓之伏灵、
伏神也。《仙经》言∶伏灵大如拳者,佩之令百鬼消灭,则神灵之气,亦可征矣。俗作苓者,

下有伏灵,上有菟丝,故又名伏兔。或云“其形如兔,故名”,亦通。
【集解】《别录》曰∶茯苓、茯神生太山山谷大松下。二月、八月
弘景曰∶今出郁州。大者如三、四升器,外皮黑而细皱,内坚白,形如鸟、兽、龟、鳖
者良。
虚赤者不佳。性无朽蛀,埋地中三十年,犹色理无异也。
恭曰∶今泰山亦有茯苓,白实而块小,不复采用。第一出华山,形极粗大。雍州南山亦
有,不如华山。
保升曰∶所在大松处皆有,惟华山最多。生枯松树下,形块无定,以似龟、鸟形者为佳
禹锡曰∶《范子计然》言∶茯苓出嵩山及三辅。《淮南子》言∶千年之松,下有茯苓,
上有菟丝。《典术》言∶松脂入地千岁为茯苓,望松树赤者下有之。《广志》言∶茯神乃松汁
所作,胜于茯
颂曰∶今太、华、嵩山皆有之。出大松下,附根而生,无苗、叶、花、实,作块如拳在
土底,大者至数斤,有赤、白二种。或云松脂变成,或云假松气而生。今东人见山中古松久
为人斩伐,其枯折槎 ,枝叶不复上生者,谓之茯苓拨。即于四面丈余地内,以铁头锥刺地。
如有茯苓,则锥固不可拔,乃掘取之。其拨大者,茯苓亦大。皆自作块,不附着根。其包根
而轻虚者为茯神。则假气生者,其说胜矣。《龟策传》云∶茯苓在菟丝之下,状如飞鸟之形。
新雨已霁,天静无风,以火夜烧菟丝去之,即篝烛此地罩之,火灭即记其处。明乃掘取,入
地四尺或七尺得矣。此类今不闻有之。宗 曰∶上有菟丝之说,甚为轻信。时珍曰∶下有茯
苓,则上有灵气如丝之状,山人亦时见之,非菟丝子之菟丝也。注《淮南子》者,以菟丝子
及女萝为说,误矣。茯苓有大如斗者,有坚如石者,绝胜。其轻虚者不佳,盖年浅未坚故尔。
刘宋・王微《茯苓赞》云∶皓苓下居,彤丝上荟。中状鸡凫,其容龟蔡。神侔少司,保延幼
艾。终志不移,柔红可佩。观此彤丝,即菟丝之证矣。寇氏未解此义。
【修治】 曰∶凡用,去皮、心,捣细,于水盆中搅浊,浮者滤去之。此是茯苓赤筋,
若误服饵,令人瞳子并黑睛点小,兼盲目。
弘景曰∶作丸散者,先煮二、三沸乃切,曝干用。
【气味】甘,平,无毒。
元素曰∶性温,味甘而淡,气味俱薄,浮而升,阳也。
之才曰∶马间为之使。得甘草、防风、芍药、紫石英、麦门冬,共疗五脏。恶白蔹,畏
牡蒙、地榆、雄黄、秦艽、龟甲,忌米醋及酸物。
弘景曰∶药无马间,或者马茎也。
恭曰∶李氏《本草》∶马刀为茯苓使。间字草书似刀字,传讹尔。
志曰∶二注恐皆非也。当是马蔺字。
【主治】胸胁逆气,忧恚惊邪恐悸,心下结痛,寒热烦满咳逆,口焦舌干,利小便。久
服,安魂养神,不饥延年(《本经》)。止消渴好睡,大腹淋沥,膈中痰水,水肿淋结,开胸
腑,调脏气,伐肾邪,长阴,益气力,保神守中(《别
开胃止呕逆,善安心神,主肺痿痰壅,心腹胀满,小儿惊痫,女人热淋(甄权)。补五
劳七伤,开心益志,止健忘,暖腰膝,安胎(大明)。止渴,利小便,除湿益燥,和中益气,
利腰脐间血(元素)。逐水缓脾,生津导气,平火止泄,除虚热,开腠理(李杲)。泻膀胱,
益脾胃,治肾积奔豚(好古)。
\x赤茯苓\x
【主治】破结气(甄权)。泻心、小肠、膀胱
\x茯苓皮\x
【主治】水肿肤胀,开水道,开腠理(时珍)。
【发明】弘景曰∶茯苓白色者补,赤色者利。俗用甚多,仙方服食亦为至要。云其通神
而致灵,和魂而炼魄,利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