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症宜石膏。又有内伤阴症见斑疹者。微红而稀少。此胃气极虚。逼其
无根之火游行于外。当补益气血。使中有主。则气不外游。血不外散。若作热治。生死反掌

医者宜审。)取莹白者良。(亦名寒水石。非盐精渗入土中结成之寒水石也。)研细。或甘草
水飞。或火 。各随本方用。鸡子为使。忌豆铁。



<目录>上编\卷四泻剂

<篇名>泻热

内容:(石)除肾血分实热
青盐(专入肾。兼入心)。即名戎盐。禀至阴之气凝结而成。不经煎炼。生于涯 之阴。
其味
咸。气寒无毒。能入少阴肾脏以治血分实热。故凡病因肾起而见小便不通。胃中瘀赤涩昏。
及吐血溺血。齿舌出血。牙龈热痛。暨蛊毒邪气固结不解者。宜以此味投治。(普济方治风
眼烂弦。用戎盐化水点之。仲景《金匮方》治小便不通。用戎盐弹丸大一枚。茯苓半斤。白
术二
两。水煎服之。)俾肾补而热除。咸入而坚软。经曰。热淫于内。治以咸寒。正此谓耳。出
西羌。不假煎 。方棱明润色青者良。



<目录>上编\卷四泻剂

<篇名>泻热

内容:(石)补心润肾软坚除热
盐(专入心肾)。之品类甚多。有生海、(江淮南北)生池、(山西解州)生井、(四川云
南)生土
、(戎盐)生阶、(光明盐)生石、(石盐)生树、(水盐)生草(蓬盐)之各异。然寒气味则
一。盐
味咸气寒。加以皂角末同煎。则味又兼微辛。五味惟咸润下。故凡大小便闭者。得此则通。
五味惟咸走血。故凡血热血痛者。得此则入。五味惟咸入骨。故补肾药。必当盐汤送下。而
诸骨筋痛。借此则坚。(骨消筋缓。皆因湿热所致。经曰。热淫于内。治以咸寒。譬如生肉
易溃。得盐性寒咸则能坚久不坏。时珍曰。肾主骨。咸入骨也。)五味惟咸润燥。而辛又能
泄肺。故凡痰饮喘逆。得此则降。(时珍曰。吐药用之者。咸引水聚也。能取豆腐。与此同
义。)五味惟咸软坚。故凡结核积聚。得此则消。五味惟咸补心。故凡病因心起而见喜笑不
休。则当用此沸饮遏止。(用盐 赤而饮。亦水制火之意。)至于痈肿恶毒。眼目暴赤。酒醉
颠狂。汤火急迫。凡其因热而起者。无不借此以寒胜热。(主意)而使诸症其悉平矣!但咸

能走血。多食则血即凝。咸虽下趋。过咸则反水上吐。所以霍乱臭毒头疼腹痛等症。则可
引涎上膈而吐之也。水肿如何忌食。恐其以水助水之意也。横生逆生。如何用盐即便缩入正
产。(千金方用盐摩产妇腹。并涂儿足底。仍急爪搔之。)以其力有上舒之意也。水蛭蚯蚓及
蛊。如何得此即化。以其寓有以水济火之意也。(孙真人治喉中生肉。用绵裹筋头。拄盐揩
之。日五六度。圣惠方治帝钟喉风。垂长半寸。 食盐频点之。即消。)多食如何口渴。以
其渗去胃中津液也。



<目录>上编\卷四泻剂

<篇名>泻热

内容:(石)消脏腑热邪固结
朴硝(专入肠胃。兼入肾)。即皮硝。生于卤地。刮取。初次煎成为朴。由朴再煎为芒。
其性
最阴。善于消物。故以硝名。其味苦而且辛。凡五金八石。用此俱能消除。况人脏腑积聚乎
!然必热邪深固。闭结不解。用以苦咸以为削伐。则药与病符。自不见碍。(时珍曰。硝禀
太阴之精。水之子也。气寒味寒。走血而润下。荡涤三焦肠胃实热阳强之病。乃折治火邪药
也。好古曰。硝利小便而堕胎。然伤寒妊娠可下者。用此兼大黄引之。直入大腹润燥 坚泻
热。而母子俱安。经云。有故无殒。亦无殒也。此之谓欤。以在下言之。则便溺俱阴。以前
后言之。则前气后血。以肾言之。总主大小便难。溺涩闭结。俱为水少火盛。成无己曰。
热淫于内。治以咸寒。佐之以苦。故用芒硝大黄相须为用也。汪昂曰。丰城尉家有猫。子
死腹中。啼叫欲绝。医以硝灌之。死子即下。后有一牛。亦用此法得活。)如仲景大陷胸汤
大承气汤调胃承气汤之类。虽其用有大黄。可以除热。然亦不得不假软坚之药耳。若使病非
实热。及或热结不坚。妄用承气朴硝等以为消削。其不伤人性命几希。(唐时腊日。赐群臣
紫雪红雪碧雪。皆用此硝炼成者。通治积热诸病。有神效。贵在用者的中尔。)但朴硝初煎
性急。芒硝久煎差缓耳。大黄为使。



<目录>上编\卷四泻剂

<篇名>泻热

内容:(石)泻肠胃实热
玄明粉(专入肠胃)。系芒硝再煎而成。其色莹白。辛甘而冷。功用等于芒硝。皆有软
坚推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