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荤辛)温中散寒
干姜(专入胃)。其味本辛。炮制则苦。大热无毒。守而不走。凡胃中虚冷。元阳欲绝。
合以
附子同投。则能回阳立效。故书则有附子无姜不热之句。与仲景四逆白通姜附汤皆用之。(
元素曰。干姜气薄味浓。半沉半浮。可升可降。阳中之阴也。又曰。大辛大热。阳中之阳。
其用有四。通心助阳。一也。去脏腑沉寒痼冷。二也。发诸经之寒气。三也。治感寒腹痛。
四也。)且同五味则能通肺气而治寒嗽。同白术则能燥湿而补脾。同归芍则能入气而生血。
故凡因寒内入。而见脏腑痼蔽。关节不通。经络阻塞。冷痹寒痢。反胃膈绝者。无不借此以
为拯救。除寒炒黑。其性更纯。味变苦咸。力主下走。黑又止血。辛热之性虽无。而辛凉之
性尚在。故能去血中之郁热而不寒。止吐血之妄行而不滞。较之别药。徒以黑为能止血为事
者。功胜十倍矣!血寒者可多用。血热者不过三四分为向导而已。白净结实者良。母姜晒干
为干姜。炒炮为炮姜。炒黑为黑姜。



<目录>上编\卷三散剂

<篇名>温散

内容:(芳草)醒脾止恶宣胸止呕
藿香(专入脾胃肺)。辛香微温。香甜不峻。但馨香气正能助脾醒胃以辟诸恶。故凡外
来恶气
内侵。而见霍乱呕吐不止者。须用此投服。(如藿香正气散用此以理脾肺之气。俾正气通而
邪气除。)俾其胸开气宽。饮食克进。(寒去正复。)故同乌药顺气散则可以利肺。同四君子
汤则可健脾以除口臭。但因热作呕。勿服。



<目录>上编\卷三散剂

<篇名>温散

内容:(芳草)温气散寒辟恶止痛
薰香(专入肺)。即书所谓零陵香者是也。味甘而辛。性平无毒。按书有言能治心痛恶
气。以
痛与恶。多属寒聚。得此能以散寒故耳!又言能除鼻中 肉鼻痈。以鼻得香则开。得臭则闭
之意耳。至云多服作喘。亦能以香能耗气。温服则气上应而作喘耳。但此服之则少。(亦有
治鼻塞头风齿痛狐惑下痢等症。)而香铺用以作料甚多。(有妇人用此浸油省头。)是亦众香
中之不可缺也矣!出湖岭者佳。



<目录>上编\卷三散剂

<篇名>温散

内容:(芳草)辟恶宣滞
并宜烧之。水肿浮气风
疟。
浮气
。亦须香以通达。使之气伸浮散。故止可入外用。(今妇人用此入油省头。)若使作汤以服。
则经络遍布。虽曰祛邪扶正。而正气或虚。则又因香而斫败矣。(香散之极。)故古人制方。
有宜于外者。则即以外为主而内不投。有宜于内者。则即以内为要而外不行。即云诸香有类
于斯。内亦见用。然此补少泄多。古人独于此味别为外治而不内入。未必不有意义于其中也




<目录>上编\卷三散剂

<篇名>温散

内容:(水草)入心宣气通窍醒脾逐痰
石菖蒲(专入心。兼入脾骨膀胱。)辛苦而温。香芳而散。诸书尚论未透。惟张璐发挥
本经最
明。指此实为心气不足要剂。(时珍云。高皇御制碑中载之。菖蒲气温味辛。乃手少阴足厥
阴之药。心气不足者用之。虚则补其母也。肝苦急。以辛补之是矣!)其言能补五脏。以心
为君主。五脏系焉。首言治寒湿痹。是取其辛温开发脾气之力。治咳逆上气者。痰湿壅滞之
喘咳。故宜搜涤。若肺胃虚燥之喘咳。非菖蒲可治也。其开心孔九窍。明耳目。出声音。总
取辛温利窍之力。心孔开。九窍利。则痈疮之毒可解。肠胃喜温恶寒。肠胃既温。则膀胱之
虚寒小便不禁自止。久服轻身者。除湿之验也。不忘不惑。延年益智。高寿不老。皆补五脏
通九窍气之力也。其释本经如此。又言能主肝虚心腹痛。霍乱转筋。消伏梁癫痫。善通心脾
痰湿可知。千金治胎动不安。半产漏下。或抢心下血。及产后崩中不止。并以菖蒲一味煎服
。皆取辛能开窍。血气安养之意。观此菖蒲实为宣气通窍之剂。故在杨士瀛亦谓噤口下痢。
可用石菖蒲加于参苓白术散内以开其胸。则其义益着。(杨士瀛曰。下痢噤口。虽是脾虚。
亦热气闭隔心胸所致。俗用木香失之温。用山药失之闭。惟参苓白术散加石菖蒲。粳米饮调
下。或用参苓石莲肉少入菖蒲服。胸次一开。自然思食。)但阳亢阴虚。嫠寡失合者禁用。
以其能动心胞之火耳!取一寸九节紫花根瘦者佳。去皮。微炒用。秦艽为使。恶麻黄。忌饴
糖羊肉铁器。



<目录>上编\卷三散剂

<篇名>温散

内容:(毒草)主散肠胃湿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