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言大如麦粒。轻而有细棱者。名大茴。
出宁夏。(市中鲜有。)他处小者。名小茴。自番舶来。实八瓣者名八角香。今市所用大茴。
皆属八角。而宁夏之茴未见。余细嚼审八角茴味。其香虽有。其味甚甘。其性温而不烈。较
之吴茱萸艾叶等味更属不同。若似八角大茴甘多之味。(甘多则滞。)而谓能除沉寒痼冷。似
于理属有碍。(似应用宁夏茴为胜。)管见如斯。未知有合后之同志否。盐水炒用。得酒良。



<目录>上编\卷三散剂

<篇名>温散

内容:(荤辛)功逊大茴
小茴(专入肝胃。又入肾膀胱小肠。)形如粟米。辛香气温。与宁夏大茴功同。入肝燥
肾温胃
。但其性力稍缓。不似大茴性热。仍看症候缓急。分别用之耳!(时珍曰。小茴性平。理气
开胃。夏月祛蝇辟臭。食料宜之。大茴性热。多食伤目发疮。食料不宜过用。)酒炒盐水炒
。各随病症活用。



<目录>上编\卷三散剂

<篇名>温散

内容:(芳草)温胃逐冷温肾缩泉
益智(专入脾胃。兼入肾。)气味辛热。功专燥脾温胃。及敛脾肾气逆。藏纳归源。(气
逆因
寒而起。故以益志散寒为敛。非收敛之敛也。)故又号为补心补命之剂。是以胃冷而见涎唾
。则用此以收摄。(涎唾由于胃冷。收摄亦是温胃。不当作甘补收敛看。)脾虚而见不食。(
脾虚亦是脾寒。不食不可作中空宜补看。)则用此温理。(只是散寒逐冷。)肾气不温而见小
便不缩。则用此盐炒与乌药等分为末。酒煮山药粉为丸。盐汤下。名缩泉丸以投。(以温为
缩。)与夫心肾不足而见梦遗崩带。则用此以为秘精固气。(以温为固。非以收涩为固也。)
若因热成气虚而见崩浊梦遗等症者。则非所宜。(今人不审寒热虚实。妄用益智固精。味甚
。)此虽类于缩砂密。同为温胃。但缩砂密多有快滞之功。此则止有逐冷之力。不可不分别
而审用耳!出岭南。形如枣核者盐炒用。



<目录>上编\卷三散剂

<篇名>温散

内容:(芳草)暖胃辟恶
山柰(专入胃。)气味芳香。功能暖胃辟恶。凡因邪气而见心腹冷痛。寒湿霍乱。暨风
虫牙痛
。用此治无不效。(仁存方用山柰为末。铺纸上。卷作筒。烧灯吹灭。乘热和药吹入鼻内。
痛即止。摄生方用肥皂一个去y。入山柰甘松各三分。花椒食盐不拘多少。填满面包。
红取研。日用擦牙漱去。)以其气味芬芳。得此则能温胃辟恶耳。(水云录治妇人头屑。用
山柰甘松香零陵香一钱。樟脑二分。滑石半两。为末。夜擦。旦篦去。)若使诸症概非湿
秽。不得妄用。出广东。根叶与生姜同。合诸香药用。



<目录>上编\卷三散剂

<篇名>温散

内容:(芳草)醒脾开郁辟邪除恶
甘松(专入脾。)甘温无毒。考书俱载芳香升窜。功能醒脾开郁。凡因恶气卒中。而见
心腹痛
满。风疳齿 者。可同白芷并附子并用。(圣济总录治风疳虫牙蚀肉至尽。用甘松腻粉各二
钱半。芦荟半两。猪肾一对。切炙为末。夜漱口后贴之。有涎吐出。)若香港脚膝肿。煎汤淋
洗。(惟寒湿则宜。热湿者休用。)此虽有类山柰。但山柰气多辛窜。此则甘多于辛。故书载
能入脾开郁也。出凉州。叶如茅根紧密者佳。此属草部。与松木松香不同。



<目录>上编\卷三散剂

<篇名>温散

内容:(芳草)温胃散寒除泄
良姜(专入胃)。气味辛热。治无他属。凡因客寒(客寒为外至寒邪。)积于胃脘。而见
食积
不消。绞痛殆甚。暨霍乱泻痢。吐恶噎膈。瘴疟冷癖。皆能温胃却病。故同姜附则能入胃散

。同香附则能除寒祛郁。若伤暑泄泻。实热腹痛切忌。此虽与干姜性同。但干姜经炮经

。则能以去内寒。此则辛散之极。故能以辟外寒之气也。(心口痛方云。凡男女心口一点痛
者。乃胃脘有滞或有虫也。多因怒极受寒而起。遂致终身。俗言心气痛者非也!用高良姜酒
洗七次。同香附子醋洗七次。焙研。各记收之。因寒加姜末为君。附末佐之。因怒附末为君
。姜末佐之。寒怒兼有平用。以米饮入生姜汁一匙盐一捻服之。宜止。)子名红豆蔻。气味
辛甘而温。炒过入药。亦是散寒燥湿补火。醒脾温肺之味。且善解酒余。并治风寒牙痛。与
良姜性同。然有火服之。伤目致衄。不可不知。



<目录>上编\卷三散剂

<篇名>温散

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