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敛汗固肠。
洁古云∶“夏服五味,使人精神顿加,两足筋力涌出。”东垣云∶“收瞳神散大,火热必

之药”。丹溪云∶“收肺保肾,乃火嗽必用之药。五味功用虽多,收肺保肾四字,足以尽之
。”
\x五味,乃要药,人多不敢用者,寇氏虚热之说误之耳。惟风邪在表,痧疹初发,一\x
\x切停\x
\x饮,肺家有实热者,皆当禁之。\x



<目录>第一卷・通治部分\补益药

<篇名>(四)阴阳双补

内容:味酸、甘,性平。入肺、脾、肾三经。
益气力,强筋骨。固精气,驻颜色。敛肺金,治久咳。
此药得效即止,不宜常用。亦阴阳双补之品也。



<目录>第一卷・通治部分\补益药

<篇名>(四)阴阳双补

内容:味甘、咸,性温,无毒。入心、肾二经。米泔洗净,童便浸揉,色白为度,入铅瓶中,
封固
,重汤煮三时,待冷方开。
补心除惊悸,滋肾理虚痨。养血益气、宁志返老。阴阳双补,坎气名高。
此物陈藏器、吴球二氏均富使用之经验。吴氏所订之大造丸乃传世之名方也。



<目录>第一卷・通治部分\补益药

<篇名>(四)阴阳双补

内容:味苦,性温,无毒。入心、肝、肾三经。
去瘀血,补真阴。父发与鸡子同煎,免婴儿惊悸。己发与川椒共 ,令本体乌头。吐血
衄红
取效,肠风崩带宜求。
发者,血之余也。故于血证多功。入罐中,盐泥固济, 存性。
肺肾阴虚之失音,以血余炭加入适当方中,活血补阴,颇有裨益。



<目录>第一卷・通治部分\补益药

<篇名>(五)补血药

内容:(见女科)



<目录>第一卷・通治部分\补益药

<篇名>(五)补血药

内容:(见补阴)



<目录>第一卷・通治部分\补益药

<篇名>(五)补血药

内容:味甘、苦,性温,无毒。
生者∶散瘀止血,消肿定痛。跌仆外伤,诸种失红。熟品。补血和血、虚症堪用。
此药既能内服,亦可外治。活血化瘀、旅行及居家备之,可以救急。



<目录>第一卷・通治部分\补益药

<篇名>(五)补血药

内容:味辛、涩,性偏温,无毒。入肺、肝、脾三经。
能强身止血,治过力劳伤。热病肠红拯救,虚人吐衄频尝。
此草止血和血,又能补益,为虚人血症不可或缺之药。



<目录>第一卷・通治部分\补益药

<篇名>(五)补血药

内容:(见食疗)



<目录>第一卷・通治部分\补益药

<篇名>(五)补血药

内容:(见女科)



<目录>第一卷・通治部分\理血药

<篇名>(一)凉血

内容:味苦,性寒,无毒。入心、胞络、肝三经。
凉血和血,清解疮疡。宣发痘疹、通大小肠。治五疳以称善,利九窍而允藏。
\x紫草,凉而不凝,为痘家血热之要药。但痘证极重脾胃,过用则有肠滑之虞。\x



<目录>第一卷・通治部分\理血药

<篇名>(一)凉血

内容:(见退骨蒸药)



<目录>第一卷・通治部分\理血药

<篇名>(一)凉血

内容:(见退骨蒸药)



<目录>第一卷・通治部分\理血药

<篇名>(一)凉血

内容:味苦,性寒,入肝经。
凉血清营,散瘀通结,止痛消肿,用于痈疖。
《本草求真》曰∶“赤芍与白芍主治略同,但白则有敛阴益营之力,赤则只有散邪行血
之意
;白则能于土中泻木,赤则能于血中活滞。”



<目录>第一卷・通治部分\理血药

<篇名>(二)止血兼化瘀

内容:味甘,性寒,无毒。入肺经。
凉金定喘,治吐衄并血瘀。利水通淋,祛黄胆及痈肿。茅针溃痈,茅花止血。
甘寒可除内热,性又入血消瘀,且下达州都,引热下降,故吐血衄血者急需之。
\x吐血有因于寒,有因于虚者,非所宜也。\x



<目录>第一卷・通治部分\理血药

<篇名>(二)止血兼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