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召为太史院主事,辞不赴。仁宗皇庆初,年踰八十,以翰林修撰致仕。卒年八十五。其为学,自孔、孟微言,以及先儒所以开端阐幽者,莫不研极其旨。中山王结曰:「朴之学,造诣既深,充养交至;清而通,和而介,君子人也。」家近龙冈,学者因称龙冈先生。(从黄氏补本录入。)

  ◆紫阳门人

  文忠郝陵川先生经(见上《江汉学侣》。)

  文公姚牧庵先生燧(见上《鲁斋门人》。)

  ◆陵川家学

  郡守郝先生庸(别见《静修学案》。)

  ◆陵川门人

  祭酒苟先生宗道

  苟宗道,字正甫,保定人,郝伯常门人也。伯常使宋,先生弱冠从往为书佐。及归,竟以儒名。官至国子祭酒。(补。)

  ◆郧城门人

  文靖刘静修先生因(别为《静修学案》。)

  文穆滕东庵先生安上(别见《静修学案》。)

  ◆牧庵门人

  文靖孛朮鲁先生翀(别见《萧同诸儒学案》。)
卷九十一 静修学案(黄氏原本、全氏补定)
  静修学案表

  刘因        乌冲

  (砚郧城门人。)  郝庸

  (江汉别传。)   李道恒

  刘君举

  李天箎

  林起宗

  杜萧

  (私淑)安熙   (弟)煦

  李士兴

  苏天爵

  杨俊民

  滕安上       王文渊      (子)复    (孙)秉钧

  (静修讲友。)                    (孙)秉彝

  (子)构

  静修学案序录

  祖望谨案:静修先生亦出江汉之传,又别为一派。蕺山先生尝曰:「静修颇近乎康节。」述《静修学案》。(梓材案:《静修传》,梨洲本附《北方学案》,谢山《序录》始别为《静修学案》。)江汉别传

  文靖刘静修先生因

  刘因,字梦吉,雄州容城人。初从国子司业砚弥坚视训诂疏释之说,辄叹曰:「圣人精义,殆不止此。」后于赵江汉复得周、程、张、邵、朱、吕之书,始曰:「我固谓当有是也。」至元十九年,诏征为承德郎、右赞善大夫,教近侍子弟。未几,以母疾辞归。二十八年,以集贤学士、嘉议大夫召,固辞不就。帝曰:「古所谓不召之臣者,其斯人之徒与!」三十年卒,年四十五。赠翰林学士、资德大夫、上护军,追封容城郡公,谥文靖。学者称为静修先生。

  百家谨案:有元之学者,鲁斋、静修、草庐三人耳。草庐后,至鲁斋、静修,盖元之所藉以立国者也。二子之中,鲁斋之功甚大,数十年彬彬号称名卿材大夫者,皆其门人,于是国人始知有圣贤之学。静修享年不永,所及不远,然是时虞邵庵之论曰:「文正没,后之随声附影者,谓修辞申义为玩物而苟且于文章,谓辨疑答问为躐等而姑困其师长,谓无所猷为为涵养德性,谓深中厚貌为变化气质,外以聋瞽天下之耳目,内以蛊晦学者之心思,虽其流弊使然,亦是鲁斋所见,只具粗,故一世靡然而从之也。若静修者,天分尽高,居然曾点气象,固未可以功效轻优劣也。」

  静修文集

  因自幼读书,接闻大人君子之余论,虽他无所得,至如君臣之义,自谓见之甚明,姑以日用近事言之。凡吾人之所以得安居暇食,以遂其生聚之乐者,皆君上所赐也。是以,凡吾有生之民,或给力役,或出智能,亦必各有以自效焉。此理势之必然,自万古而不可易,庄周所谓「无所逃于天地之间」者也。因生四十三年,未尝效尺寸之力,以报国家养育生成之德,而恩命连至,尚敢偃蹇不出,贪高尚之名以自媚,而得罪于圣门中庸之教哉!且因之立心,自幼及长,未尝一日敢为崖岸卓绝甚高难继之行。平昔交友,苟有一日之雅,皆知因之心者也。但或得之传闻,不求其实,止于踪迹之近似者观之,是以有隐士高人之目,惟合下亦知因之未尝以此自居也。向者,先储皇以赞善之命来召,即与使者偕行;再奉旨令教学,亦实时应命。后以老母中风,请还家省视,不幸弥留,竟遭忧制,遂不复出,初岂有意于不仕邪﹖今圣天子选用贤良,一时新政,虽前日隐晦之人,亦将出而仕矣,况因平昔非隐晦者邪!况加以不次之宠,处以优崇之地邪!是以,形留意往,命与心违,病卧空斋,惶恐待罪。窃谓供职虽未能扶病而行,而恩命不敢不扶病而拜,若稍涉迟疑,则不惟臣子之心有不安,而踪迹高峻已不近人情矣!是以即日拜受,暂留使者,候病势稍退,与之俱行。迁延至今,服疗百至,略无一效,乃请使者先还,望合下俯加矜悯,曲为保全,始终成就之。(《上宰相书》。)

  (梓材谨案:梨洲所录《静修文集》二条,今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