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公、四皓、鲁两生之流,士不以秦而贱也;伏生、浮丘伯之徒,经不以秦而亡也;万石君之家,俗不以秦而坏也。《剥》之终曰:「硕果不食。」阳非阴之所能剥。

  《易》于《蛊》「终则有始」,于《剥》「消息盈虚」,于《复》「反复其道」,皆曰天行也。然则,无豫于人事与﹖曰:「圣人以天自处,扶阳抑阴,尽人事以回天运,而天在我矣。」

  言行可以欺于人,而不可以欺于家,故《家人》之《象》曰:「君子以言有物而行有恒。」

  致命遂志,命可致而志不可夺;行法俟命,命可俟而法不可变。龟灵而焦,雉文而翳,是以衣锦尚絅。兰熏而摧,玉刚而折,是以危行言孙。白《贲》素《履》,所以咎。

  知止而后有定,故观身于《艮》;恻隐之心,仁之端也,故观心于《复》。君子无斯须不学也,黄霸之受《尚书》,赵岐之注《孟子》,皆在患难颠沛中,况优游暇豫之时乎!《易》曰:「困而不失其所,亨。」

  《颐》《初九》王辅嗣注云:「安身莫若不竞,修己莫若自保。守道则福至,求禄则辱来。」至哉!斯言可书诸绅。

  充善端于蒙泉之始,绝恶念于履霜之萌。

  《大畜》为学,《贲》为文。能止健而后可以为学,文明以止而后可以为文。止者,笃实而已。不以笃实为本,则学不足以成德,文不足以明理。

  天地未尝一日无阳,亦未尝一日无君子,故十月为阳,纯《坤》称龙。

  《蒙》之养正察乎微,《颐》之养正先乎近。(以上《易》。)

  (梓材谨案:谢山所录《易说》十九条,今移入《南轩学案》一条,移入《东莱学案》一条,移入《沧洲诸儒学案》一条。)

  禹之告舜曰:「安汝止。」尽天理而无人欲,得至善而止也。尹之告太甲曰:「钦厥止。」去人欲而复天理,求至善而止也。

  学,立志而后成,逊志而后得。立志刚也,逊志柔也。

  《无逸》多言不敢,《孝经》亦多言不敢,尧、舜之兢业,曾子之战兢,皆所以存此心也。

  「式和民则」,顺帝之则,有物有则,动作礼义威仪之则,皆天理之自然,有一定之成法。圣贤传心之学,唯一则字。

  「乃命三后。」先儒曰:「人心不正则入于禽兽,虽有土不得而居,虽有谷不得而食,故先 伯夷而后及禹、稷。」此说得孔子「去食」、孟子「正人心」之意。

  「《小雅》尽废」,其祸烈于洚水;四维不张,其害憯于阻饥。

  「有言逊于汝志」,《艮》之不拯其随也;「惟学逊志」,《谦》之卑以自牧也。逊一也,而善恶异。

  舜之克艰,文之无逸,心也。后之勤政者,事为而已。

  「我生不有命在天。」得之不得曰有命,一为独夫之言,一为圣人之言。(以上《书》。)

  (梓材谨案:谢山所录《书说》十一条,今移入《沧洲诸儒学案》一条,移入《西山真氏》一条。)

  「凡百君子,各敬尔身。胡不相畏,不畏于天。」宗周既灭,哀痛深矣,犹以敬畏相戒,圣贤心学,守而弗失。中夏虽亡,而义理未尝亡,世道虽坏,而本心未尝坏,君子修身以俟命而已。

  「不愧于人,不畏于天。」天人一也,不愧则不畏。

  「神之听之,终和且平。」朋友之信,可质于神明。「神之听之,式谷以女。」正直之道,无愧于幽隐。

  《孝经》「非先王之法服不敢服」,《孟子》「服尧之服,圣贤之训」,皆以服在言行之先,盖服之不衷,则言必不忠信,行必不恭敬。《中庸》「修身」,亦先以「齐明盛服」,《都人士》之「狐裘黄黄」,所以「出言有章,行归于周也」。

  「不显亦临。」慎独者,齐家之本。

  古之君子,刚中而柔外,仲山甫「柔嘉维则」,卫武公「无不柔嘉」,随会「柔而不犯。」(以上《诗》。)

  (梓材谨案:谢山所录《诗说》七条,今移入《横浦学案》一条。)

  礼学不可不讲。

  《曾子问》于变礼无不讲,《天圆篇》言天地万物之理,曾子之学,博而约者也。

  夏时《坤》、《干》何以见夏、殷之礼,《易象》、《鲁春秋》何以见《周礼》,此三代损益大纲领也,学者宜切磋究之。

  人者,天地之心也。仁,人心也。人而不仁,则天地之心不立矣。为天地立心,仁也。

  「四十始仕,道合则服从,不可则去。」古人始仕已然。「色斯举矣」,去之速也;「翔而后集」,就之迟也,故曰:「以道事君,不可则止。」

  《学记》以「发虑宪」为第一义,谓所发之志虑合于法式也。「一年视离经辨志」,一年者,学之始分别,其心所趋向也,虑之所发必谨,志之所趋必辨,为善不为利,为己不为人,为君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