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屿、北屿。
  万石山 在六十都,去县百余里。水曰宏溪。峰曰翔凤。洞曰石宾,曰飞来,曰佳塘。岩曰灵棲,曰宜远,曰仙掌,高丈余,酷似仙人掌,下一石承之,如龟趺然。庄曰花林,曰茶园,多石洞。东北为东金山,绝顶可观海日初出。
  海坛山 在县东南大海中。其山如坛。又以有岚气往来,曰东岚山,周七百里。唐时为牧马地,宋初置牧监,寻罢。山旧产马,毛鬣有异文,相传为龙种云。山南曰黄崎,曰紫澜,曰牧上,曰砦头,曰沆头,曰大鳌网、小鳌网。为三十六派湖环绕,峰峦如画。近坞有大小场及铁藏。东最高者,曰君山,又名军山。其南曰后门,曰獭步,曰广州埕。西曰水马山。有石如舟帆,曰石帆,石上泉甚甘。又有霸前,金崎头。北曰苏澳、沙溪。曰照镜山,大石纵横,望之团栾如镜。曰牛山,山具牛形,身首毕备。曰文岐山,有石井,深百尺,潮至则鸣。曰钟门屿,玲珑如钟,又闻古有钟溺此。潮退后,犹露蒲牢,四围斥卤,而此泉独淡。有石井通海,深不可测。明陈仲完《东岚秋思记略》:“玉融南行二十里许,距大海东南望,有峰若浮海上。舟行五十里始至。至则大地广袤,周遭可数百里许。民户以万计,多渔业。里中有湖曰西湖。宋元间,常产龙驹。湖之东,又有山高若千仞,环互盘礴,迥出海上。峰林蓊郁,岩穴深邃。其山有岚气往来,昔人以东岚山名之。山之下,故家谢宗英氏实居焉。洪武丁卯,皇上以海上民屡困于倭,有诏移内地,遂挈家来江田。常南望而叹曰:吾先世田庐、坟墓,悉在东岚。每属秋霁,商飚肃空,万里绝云,而海上数峰迭隐见于目睫间。未尝不为之泫然流涕也。翰林待诏高君廷礼于是为《东岚秋思图》赠之,而以文属余。余闻东岚为海中名胜也。当时人物富庶,第宅相望,连樯巨缆,与波光上下,尚可记忆也。今既毁于官,人迹罕到。迨秋来,惟黄芦败苇瑟瑟,朝暮闻寒鸦落雁,口敫啸于风林日下耳,是可叹也。鸣呼!东南之壮丽,计相万于东岚也,紫烟舟水为狐兔之墟,而金城五千步与连宫绣岭相蔽亏,亦堕坠而不存。此古今盛衰之变,奚独兴叹于东岚哉,然东岚所在,邱垄所在也;邱垄所在,则当靡日不思矣,奚有于秋乎?盖四时之中,惟秋气为最肃,于人心为易感,非谓人子思邱垄之情,因秋而后发也。”
  小练山 在永宾里,山周十里。旁有大练门、小练门。五代时,卢皓、林甲自光州从王氏入闽居此,后世以文显,号小瀛洲。又当南北要冲,商舶多会于此,复号小扬州。
  大姨山 在县东大海中。舟楫罕至,每光霁时,极目东望,一点空青,微浮海面,即小琉球也。相传望见其际,则三日必有大风云。南曰南日屿、草屿、堂屿。屿有余坑山。
  海 在县东五十里。《县志》:“东南至海百五十里,南至海百二十里。又县东近境之海,谓之九海,以港屿曲折也。其外为大海。详见《海防》。
  龙 江 在县东二十里。初名螺文。宋邑人林栗改今名。上流接城南龙首河,汇诸溪而东南,下流合海口江。
  海口江 在县南十五里。源出旧兴化县城,为百丈溪。至县西三十里金应铺,合无患溪,东流二十里,合石堘溪,又东至水陆寺,合东溪,至河头潴,为琵琶洋,龙江入焉。又东十余里入海。江近海坛山北,源出长乐县界石尤岭,分水而下,注江达海。
  南匿江 在县东南二百九十里海坛山下。流出兴化莆田县界,东流入海。
  迳 江 在县南三十里。江源有二,一出故兴化县界金支大泽,合渔溪,一出黄蘗山北,过铁场边北流,并渔溪合迳港,南至绵亭,东抵乌屿门,又南至双屿头,复歧为二,东出白屿,西出后屿,南流复合,由迎仙港入于海。
  松林江 在县东,海口镇五里。东流入海。
  渔 溪 在县西南四十五里。源出黄蘗山,里洋屿苏溪合流。
  苏 溪 在县西南四十四里。源出莆田县界,流入境,合渔溪汇于迳江。
  蒜岭溪 在县西南蒜岭下,亦曰蒜溪。
  迎仙港 在县南。源出旧兴化县,有桃源水流合焉。至迎仙市为子鱼潭。历县西南黄茅墩,合蒜溪,又东会迳江,出江口入海。
  交 溪 在县西十里。有二源,一自常思岭而来,一自清源里盏窑而来。二水交流,故名。东流合焉,经城西为西溪,南入龙首河。
  无患溪 在县西宏路驿前,亦曰大溪。源出石竹山,流合交溪。
  芦 溪 源出县西北台岭,南流经芦山,合螺岭、云洞、漳林数处之水,会于关溪。
  关 溪 亦有二源,一自七仙岩,一自青阳岭。至桥下二溪相合,如门之关。与鹿角溪东流,皆为龙首河之上源,并注于龙江。
  


 
卷之七
 水 利
  

  福郡水利与他郡异。他郡滨海,苦潮啮,福郡反赖潮以激涌江水。且磳田仰给山泉。与事疏凿者,深患大山横截相悬矣。昔欧阳永叔作《唐书·地里志》,凡一渠之开,一堰之立,无不备记。曾子固作《广德湖记》,后人称其首尾详悉。二公皆尝典郡,子固又守福州,读其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