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仁惠里。《闽书》:“上有石羊石,跪石盘上如羊,相传自会稽飞来。有岭曰大步。”
  平 山 在凰山东开化里,城东南三十二里。宋少帝航海时,驻兵于此,铲平其山,故名。丞相陈宜中手书“平山福地”四字刻石。互见《碑碣》。有平山堂,今废。旁曰九曲山,有薰风陇、南华峰、蓬莱桥、锦绣谷、逍遥台,俱有篆隶石刻。互见《碑碣》。[HT]南曰甘泉山,多岩石,少草木,泉涌石上,色白味甘。明尚书林瀚祖茔在焉。三世五卿咸肇于此。东为瑞迹岭,相传唐大中六年,有邵环游山中,闻异香,见白光。亟迹之,化为佛像,入枯木中,光亦不散,随现巨迹于盘石。后人凿之,因建寺。又东曰邵崎,曰翁崎。有山,曰大翁山,曰傅坑山,曰清凉山、曰石几山。明林瀚《平山怀古》诗:“翠辇金舆载恨游,岂缘南越觅丹邱。钟声落日孤村寺,海色西风万里舟。王气销沉天地老,塞尘冥漠古今愁。伤心最是濂江水,还绕行宫山下流。”林炫和诗:“聚景湖山作意游,谁知闽海有平邱?百年庙社三春梦,万里风涛一叶舟。落日鼓声寒不起,中原草木惨多愁。至今遗恨江心水,石激潮声夜夜流。”
  城门山 在永福里,凰山南。其巅有鳌顶峰、魁星岩、飞来石。《名胜志》:“大可数丈,高三尺余,离地二三寸。有数小石如鸭卵支其下,默推则动,或预语往推,虽数十人共力,不动也。”西有龙观井,极旱不涸。南有虹桥,滨于西峡江。
  胪峰山 在归仁里,平山东南,地名胪雷。
  石鳖山 在永南里。枕大江,有三石,形如鳖,故名。又有一山起平田中,距石鳖南里许,状若蟠龙,有温泉。
  大象山 在高祥里,峡江南。高峰插天,为城南巨障。有峰曰银峰,山顶石色如银。其支曰西峡山,曰文殊山,高百余丈,皆临大江。
  珠 山 为大象分脉,周遭溪水环绕九峰,又有黄石山,脉连珠山,有蟠龙之势,皆江上山也。
  玉枕山 在归义里,其巅为枕峰,有啸霞洞,秋坞、紫屏、上冷泉、青田坂诸胜。山麓有枕屿,其傍为柘枝山,有白云谷、卧龙岗、凤巢、白牛岭、鸣风崖诸胜。又南有青铺岭、玉水山、金鳌峰。
  白鹿山 在积善里。唐元和中,僧道洪卓锡于此,诛茅之日,白鹿适至,故名。下有白鹿溪,左曰龙湫潭。又有雷鼓潭,亦名乌龙潭,龙居之,岁旱,祷雨多应。西曰石官山,又有圆头山、马山、青洋山,界福清。
  方 山 在清廉里,城南七十里。遥望端方如几,故名。又名五虎山,九鼻东向,其高千仞,四面如城郭。元末,陈友定进兵驻守,今谷口有寨门甚隘。其中平畴数顷,溪流屈曲。又有灵壁岩、天柱峰。灵源岩中有鲤鱼石,甚奇。地跨闽、侯二县,汉仙人介琰隐此。上有石坛、石床、石棋局遗迹。朱子尝书“怡山良石,神仙所居”八字刻石。互见《碑碣》。《三山志》:“山多柑橘,味特甘。人或得之,可食,不可窃。天宝六载,敕号甘果山。”[HT6SS]明林枝《游方山记》:“永乐庚寅仲冬初吉,由龙屿入董塘。取路登山,蹊径崚峭。至谷口,两岩甃石为寨门,甚隘,可四五尺,乃陈友定从事朱良初所筑,以御寇也。稍进,有宋人石刻,模糊不可辨。内则平田数顷,溪流屈曲。日已晡,山下有村墟篱落。乃止屋东枫林之下具食。巳而,游方山寺。已荒秽,惟余殿基。缘小溪石径,以横木为桥。茅屋数间,老翁止宿小轩,地炉煨木骨木出[HT6SS],竟夕不寐。迨晓,具食毕,由云居寺后岩,度山冈,止盘石,复逾数里,乃至山巅,是为福州岩。平坡一望,皆短荆,无材木。其前,则悬岩直下,视水西、水南、新隑、凤岗、洪塘,积苏累块也。由山南至大座岩,岩前盘石上有仙迹之奇,视之令人魂魄飞扬。由石梯岭而归,路仅容尺,悬岩断堑,上下削如羊肠,人人自危。行数里,逾峻险,出畏途。回视向者之处,真如天际。憩西林寺,日晡而归。”宋王达诗:“众状皆穷险,兹形独擅方。坦夷中砥砺,端正外青苍。上帝围棋局,炎君避暑床。回看太行路,更近利名场。”明黄济《过方山旧居》诗:“曾逐孤舟背远村,清溪一去不知源。于今莫辨秦人处,野鸟潭花即故园。”
  塔峰山 一曰塔林,在方山东永庆里。突起平地,山巅有石塔,故名。上有平霄台、长林古洞诸胜。其地曰尚干。缘宋乡人林津龙官尚书干,为名。又有木屿山,脉连塔峰,周遭有江。
  葫芦山 一名梁山,在还珠里,方山之支也。上有紫台,为邦人胜游处。又名紫薇岩,唐末有紫薇公隐此。有屿曰扈屿、横屿、刘屿。又有五仙岩,俗传五仙人围棋于此,五石并列,中一石高二十丈许。又为文笔峰,为三琅峰,为百六峰。自方山至此,为峰凡百有六十,其可纪者,曰玉水,曰富山,曰贪狼,曰莲花,曰方岩,曰白鹿,曰古城,曰飞蓬,曰紫苔,曰太平,曰金仙,曰天柱,曰朝阳,曰金栏,曰起云,曰宝台,曰大座,曰玉蕊,曰双童。其傍小山为石鼓、石壁、岱顶。岱顶之南,峭壁数仞,下有群潭。
  常思岭 在方岳里,城东南一百二十里。界于福清,高数千仞,袤二三里。又名相思岭。
  白田山 在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