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又不果。未几,行部闽广,适郡士林祖孟、祖益请以太平公辅里故宅一区为学宫,厥位面阳,广轮合制,遂倡成之,而廉使赡思丁、副使元奴、佥事亦怜真必刺的纳刘完者、郑潜、经历答理、蒙古知事黄普颜帖木儿、照磨傅居信协心相事,议若出一,且移郑君董视,而佐以属史王兰焉,行省平章普花帖木儿闻之,亟发白金五十两及租田一百五十亩有奇,以给以赡。于是,即旧以图新,拓隘以增广。礼殿中崇象圣人之燕居,祠宇旁峙,严先生之祀事,堂曰道源,著师友之授受也,阁曰:云章,以郑君正字端本时所得皇太子书‘麟、凤、龟、龙’四大字,刻置其上也。堂后,叠石山,曰‘小鳌峰’,不忘先生读书精舍之名也。斋左曰‘凝道’,右曰‘尊德’。栖士有舍,待宾有馆,燕休有室,更衣有次,庖湢、库庾各有其所。重门衙衙,层庑翼翼,瞰以方池,度以石梁。其周九百八十四尺有奇,东西广九十尺,深视广之四,雄规伟观,穆然靓深。然后师道之统有所尊,而讲学之士知所向矣。惟子之学,盖亦得于先生者,请文书石,以纪其成。顾师泰荒陋,何足以知此。然窃闻之斯道也。伏羲、神农、黄帝、尧、舜、禹、汤、文、武、周公之所以为治,孔子、颜氏、曾子、子思、孟轲氏之所以为教,不幸而变于管、商,惨于申、韩,杂于荀杨,暴于鞅斯,磔裂破碎于毛、郑、贾、马、王、范之徒,幸而唐之韩愈氏能以所得著《原道》之书,然其于性也主三品,于仁也专博爱,则犹未免于不详、不精之失焉。至宋全盛,濂溪启其源,伊洛溯其流,渡江再世,文公始集诸儒之大成,使千载不传之道复明于天下后世,吁,盛矣哉!于时,门人弟子聪明卓越,固不为少,然求其始终不渝,老而弥笃者,先生一人而已。先生因刘子澄,一拜文公于屏山之后,即慨然以斯道自任,听风声于屋头,对孤灯于天曙,其坚志苦思为何如也。自是得执子婿之礼,从登庐阜,涉彭蠡,过洞庭,望九疑,宦游淮、江、湖、湘、吴、越、瓯、闽间,不惟口传心授于师门者,愈久而愈博,而其所见名山大川,渊深高厚,皆有以助夫精微广大之学矣。是故征诸事业,则城安庆,御汉阳,最为伟绩。著之方册,则《四书通释》、《仪礼通解》尤为有功。盖先生有志于斯文,以陆沈下官,不能大行其学,固可深慨。然圣贤坠绪,非文公无以明,文公遗书,非先王无以成,则斯文吾道,确乎其有所归矣。先生没,其传之著者,在闽则宓斋陈氏,信斋杨氏,在浙则北山何氏,江以西则临川黄氏,江以东则双峰饶氏。其久而益著者,则西山真氏《衍义》诸书,凡今经帷进讲,成均典教,皆出先生讲论之余也。鸣呼!先生之道传之后世,先生之书行乎天下,孰不想慕其高风,渐被其余泽,况鳌峰、箕山之间,云烟苍莽,神气流行,慨然肃然,犹若有见乎其位,闻乎其音容者乎?书院之作,其有功于世教,岂曰小补之哉!”
  泉山书院
  在河西尚书里。明正德间,提学副使杨子器、姚镆建。为兵部尚书林瀚讲学处。中有御书楼,后废。
  养心书院
  在通津门外。明正德间,巡按御史聂豹建,后废。
  考志书院
  在法海寺旁。国朝乾隆年,巡抚王恕建,今废。
  正音书院
  一在法海寺。一在华林寺。雍正七年,奉文设立。
  振文社学在旧县前街北。
  河东社学在南津坊德贵巷。
  普文社学在易俗里。
  昌际社学在南津坊温泉坊内。
  鳌峰社学在左三坊。
  崇正社学在喜寿坊。
  龙台社学
  长桥社学
  沙合社学俱在嘉崇里。
  藤山社学在时升里。
  以上今俱废。
  螺江社学在永福里螺洲墩,明初建。
  崇正社学在嘉崇里。国朝康熙四十四年,巡抚李斯义毁淫祠改建,中祀昌黎伯韩愈。乾隆四年,改建达道铺紫峰山麓。
  玉融社学在嘉崇里独山麓,左祀朱子,右为文昌阁。乾隆十七年,里人游绍安等改建。
  碧峰社学在崇贤里,中祀朱子,后为文昌宫,乾隆十四年,里人公建。
    侯官县学
  在官贤坊内,县治东。宋庆历中建。熙宁九年,知县方叔完,崇宁三年,知县庄谊各修。景定癸亥,礼殿火。至大巳酉,知县郄衍构礼殿,割县东地,辟两庑,立从祀诸贤像。殿南立戟门,又南凿泮池,为桥其上。桥之南建棂星门,创射圃于殿之北,又创尊道堂于讲堂之北。延祐五年,县尹魏杨祖重修。明洪武初,堂之西南建仪门,北为中亭,以会诸生馔,亭东西立‘博文、约礼’二斋。宣德十年,教谕罗伦请于布政使周颐,拓其基,重建明伦堂,左右为两斋,东南膳厨,北为尊经阁,阁之下为养贤堂,东为奎文阁,南为中门,又折西而南为外门。正统十一年,御史丁澄又创集贤堂于尊经阁后。十四年,镇守尚书薛希琏创棂星门,修大成殿。成化十八年,知府唐珣重建两庑、斋舍。嘉靖间,知府胡有恒,万历间,提学熊尚文相继修葺。国朝康熙十九年,督学孙期昌、知县姚震倡绅士修。雍正元年,奉诏建崇圣祠在文庙左。八年,知县陈克嵩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