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县尹郭让、监县马合谋砂倡建。
龙江土桥县东南三十里。
定山桥县东南六十里。邑人程显辅建。
南门桥南门外。明县令刘正亨建,砌石路达佑民祠。
龙王庙桥或云:地本县治青龙砂 ,居民欲引龙尾坝水以资灌溉,掘断为桥,大伤地脉。
宏觉桥宏觉庵西,一名洪家桥。
大柳树桥十里墩西,跨涧为桥,本通县治古道。
古坝桥县南十五里。张玉淮建。
清净庵桥向来木桥已圯 。道光九年,周姓五人捐钱二千五百千,由监生周文林、周鑫等监工修成半石半木桥。另捐桥工岁修田二处 ,每岁修理桥工。今此田改归城内财政局经营,以后每岁桥工由城内财政局担任修理。
陶家桥县南二十五里。
猢狲涧桥县南二十八里。
西陶家桥县南三十里。
观风桥水口集西。道光三年重建。
清水坝桥县南三十五里。
板桥县南四十里。
庆成桥在西门外。明县令第五伟建。
二里坝桥县西南二里。
三里坝桥县西南三里。
小涧桥县西南九里。一名蔡家桥。
路家桥西南十五里。万历年路庄氏建。
大涧桥西南二十里。有界石碑与滁州分界。
夏家坝桥县西二里。雍正二年张君佑建。
张家冲桥雍正三年张君佑建。
梁家桥县西三里。
石喇涧桥康熙六十年张君佑建。
曹家坝桥康熙五十九年张君佑建。
陈家冲桥雍正四年张君佑建。
姜家涧桥雍正六年张君佑建。
宁家桥县西十二里。
腰铺桥县西二十里。达本州古大道。
官桥县西北二里。
卓家集桥县西北九里。
杜家涧桥县西北十二里。
北门桥县北门外。
神霄宫桥县北三里。古有庙故名。
库门桥县北五里,在高官营前。一名高官桥。
头道涧桥县北十三里。
二道涧桥县北十五里。
三道涧桥县北十八里。三水俱发源银杏山,会甄家河入来安水。
仙人桥县北二十里。两石对峙,中一石盖如龛 ,阔五尺,长倍于峙石,俗传仙人立,故名。
火焰沟桥县北二十二里。
炮石嘴桥县北二十五里。六合江姓建。
万寿桥农员贺雄建。
长店桥县东北三十五里。
李家桥县东北五十里。原名白塔桥。
福缘桥东北四十五里。和州人建。原名和州桥。
附 王琮《培补地脉禀呈》雍正十二年
风水之说,儒者不道。然周王建邑,必观泉度原;卫侯作宫,亦升墟望楚 。载在典籍,岂同诬妄 ?故凡省郡州县,每凭山川脉理会合成局,而后建都作邑,可以聚风气而奠久长 。来邑虽小,形势亦备。生尝遍周县境,大约山之脉,由大岱山,起嘉山,走信山,复起龙窝山,过银杏山,落脉蜿蜒至小西门外郝茔过峡,而县基以结焉。水之脉,其左自北而来,源出宝山集、自来桥、囤仓等处一带小河,绕石固山旁,过石濑至县东沙河,流及水口镇小河口以入大河,东流张家堡而出口,此县左水之略也。其右自西北而来,源出龙窝山,西至大石塘,绕八仙山,过西陶家桥、清水坝、徐家沟,流入小河口与左水合,此县右水之略也。至县基明堂之水,由卓家集分界,过二里桥、三里坝,绕过洪家桥而出口。实为右水倒左,全赖左首下沙完固,兜收有力,堂气方聚。县之左沙,由东城外至龙王庙前,环抱有情,气脉原足。缘当年引水灌田,挑挖新河,并将龙王庙前下沙挑断造桥,以致脉伤,内堂破气。来邑昔盛今衰,有谓地脉伤残所致者,理或有之。生久得其说于故老,今逢修志盛举,不敢壅闻 ,为此详呈颠末,伏恳乘便亲勘,果系地脉攸关。应否拆桥培补,专候宪裁 。至水沟系生兄沛管业,愿具蠲呈一切,工费亦自行设法。且新河水利历来灌溉民田,此沟虽填,仍旧并行不悖。又小西门外为来脉咽喉,向年挑挖过甚,为患匪轻,并祈示禁,以滋培补。谨进刍荛 ,仰期采择 。

来安县志卷三
安徽滁州来安县知县汜水刘廷槐重修

食货志上
户口 风俗附 田赋 徭役附
户口


洪武二十九年,户九百七十,口六千九十三。
永乐元年,户九百三十九,官户八,民户三百五十一,军户五百五十七,力士户十二,打捕户一,僧户三,站户七 。口六千七百八十八。男子成丁一千九百八十九 ,不成丁一千四百十二;妇女大二千三百零三,小一千八十四。
弘治元年,官民等户一千三百一十八,官户三十五,民户四百六十一,军户八百三,杂役户一十九 。口一万一千九百一。男子成丁六千六百三十七,不成丁一千七百五十四;妇女大三千四百八十八,小二十二。
嘉靖三十一年,官民杂役等户一千五百五十七,官户五十四,军户八百八十六,民户五百九十五,医兽户二 ,马站户三 ,皮匠户一,木匠户二,力士户十二,僧户二。口一万八千四百五十五。男子成丁一万一千二十八,不成丁二千五百二十八;妇女大四千八百九十九。
万历四十一年,官民杂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