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东海县,上。西至州水路九十里。本汉赣榆县地,俗谓之郁州,亦谓之田横岛。宋明帝失淮北地,乃於郁州上侨立青州。地後入魏,魏改青州为海州,又於此置临海镇。高齐废临海镇。周武帝复置东海县,後遂因之。
小鬲山,在县北六十里。田横弟避汉,所居之山也。其山三面绝壁,皆百馀仞,惟东南一道略容行人。
大海,在县东二十八里。
赣榆故城,在县北四十九里。隋末土人臧君相筑。
田横国,在县北五十七里。齐王田广既死,田横乃代立为王,与灌婴战於嬴下,横败走,与其属五百人入居海岛,即此也。
沭阳县,中。东北至州一百六十里。本汉厚丘县地,宋文帝元嘉四年,於此置县,属南彭城郡。至太清二年,地入魏,孝静帝改为沭阳郡,在沭水之阳,故以为名,仍於郡东置怀文县。周武帝改怀文为沭阳县。
沭水,西自下邳县界流入,经县南十步。
硕湖,在县东八十里。与朐山连水,三分湖为界。
怀仁县,中。东南至州九十里。本汉赣榆县地,梁於此置北海郡,後魏改置义唐郡。隋开皇初废郡,移怀仁县理於此,改属海州。
赣榆故城,一名盐仓城,在县东北三十里。汉旧县也,属琅邪郡。
沂州,琅邪。中。开元户二万七千四百。乡五十五。
《禹贡》徐州之域。春秋时为齐地。秦并天下,置琅邪郡,因琅邪山以为名也。汉因之,高后立营陵侯刘泽为琅邪王,文帝元年徙泽为燕王,以琅邪为郡。
晋武帝咸宁二年,改封东海王睿为王,王即帝位於江东,是为东晋元帝。元帝於郡城置发千戍,以南军镇之。自永嘉之後,琅邪陷於胡寇,成帝於丹阳江乘县界别立南琅邪城。至宋武帝得河南,寻又没於後魏、庄帝置北徐州,琅邪郡属焉。
周武帝改北徐州置沂州,以州城东临沂水,因以名之。大业十三年乱离,郡为徐圆朗所破,武德四年讨平圆朗,复置沂州。
州境:东西三百二十一里。南北四百二十九里。
八到:西至上都二千二百七十五里。西至东都一千四百一十五里。东南至海州二百三十里。西至兖州三百八十里。东南至泗州下邳县二百七十七里。北至青州四百五十里。西南至徐州三百五十里。东北至密州三百七十里。西北至淄州五百三十里。
贡、赋:开元贡:紫石英,黄银。赋:绵,绢。
管县五:临沂,沂水,费,承,新泰。
临沂县,上。郭下。本汉旧县也,属东海郡,东临沂水,故名之。後汉改属琅邪国,晋属琅邪郡,高齐省。隋开皇末,复置,属沂州。
羽山,在县东南一百一十里。与海州朐山县分界。
沂水,东去县一里。
王僧辩城,在县东北五十里。梁将王僧辩屯兵於此。
王导故宅,在县东北三十八里。
沂水县,上。南至州二百里。本汉东莞县,即《春秋》莒、鲁所争之郓邑也。
城阳姑幕县南有员亭,即郓也,俗变其字耳。後魏孝文帝於此置新泰县,隋开皇四年改为东安县,十六年又於古盖城别置东安县,而此改名沂水县。
沂山,在县北一百二十四里。《周礼》青州其镇沂山。
穆陵山,在县北一百九十里。管仲曰“赐我先君履,南至於穆陵”,是也。
大岘山,在县北九十里。宋高祖北伐,慕容超大将公孙五楼说起曰:“吴兵轻锐,难与争峰,宜断大岘,使不得入,上策也。”超曰:“引使过岘,我以铁骑戚之,此成擒耳。”不从。宋高祖兵遂得入。初,是役也,或曰:“彼若严守大岘,军无所资,何能自返?”高祖曰:“鲜卑性贪,且爱其,必将引我兵,一入大岘,吾何患焉。”及师过大岘,高祖喜曰:“天赞我也!”遂大破之。伍缉之《从征记》曰:“大岘去半城八十里,直度山二十五里,崖坂峭曲,石径幽危,四岳、三涂,不是过也。”
雹山,在县西北二十八里。出紫石英,好者表里映彻,形若雹状,故名雹山,今犹入贡。
成平公营,在县北一百五十六里。周武帝拔邺城,齐王高纬,先送其母妻於青州。是日,纬率千骑走青州,周遣大将军成平公尉迟勤率二千骑追之,擒纬於青州南之双沟。周因授以青州总管,立碑纪功。
费县,上。东南至州九十里。古费国也,隐公元年《传》曰:“费伯帅师城郎。”後为鲁季氏之邑。至汉为费县,属东海郡。自宋至隋,皆属琅邪郡。大业末为贼潘当所破,武德四年重置,属沂州。
蒙山,在县西北八十里。楚老莱子所耕处。
东蒙山,在县西北七十五里。《论语》曰:“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
南城县城,在县南九十里。《史记》“齐威王使檀子守南城,则楚人不敢为寇”,是也。
承县,上。东北至州一百八十五里。本汉之承县,春秋时曾阝国也,属东海郡。隋开皇三年罢郡,承县属徐州。大业十三年,县为山贼左君衡所破,武德四年又於此置曾阝州,又改兰陵县为承县。贞观八年废曾阝州,县属沂州。县西北有承水,因以名焉。
抱犊山,在县北六十里。壁立千仞,顶宽而有水。此山去海三百馀里,天气澄明,宛然在目。昔有遁隐者,抱一犊於其上垦种,故以为名山。高九里,周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