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户、五十二丁口。
  新廍仔二十户、六十三丁口。
  顶柴里庄、下柴里庄八十四户、三百一十丁口。
  枋桥庄一百六十户、五百二十丁口。
  管事厝四十三户、一百五十丁口。
  斗六东六十户、二百四十二丁口。
  石林仔头五十二户、一百六十四丁口。
  茄苳脚仔八十二户、二百八十四丁口。
  以上全堡除城内,计六十三庄。合城内共八千六百五十六户、二万八千六百五十九丁口。
  柴里社附城,共六十二户,屯外委一员、屯丁三十八名,余丁口五百零一。
  沿革
  云林旧无县治,设斗六县丞,分隶嘉、彰两县。光绪十三年,前爵抚部院刘奏请设县,隶台湾府,建署于沙连堡之林圯埔。十九年,抚部院邵题请移治斗六:是为云林建设移治之始。
  山
  大尖山在县治正南四十余里,上有居民十余户,所产麻竹、桂竹、茶欉等类。其山自嘉义县打猫东堡迤逦而东,由芋蓁笼岭头山过峡折入大匏靴岭,山势突起;复由太平山瓦厝山转东出观音亭山。草木苍翠如绿褥铺张,众山朝拱。此县治东方之主山也。
  五虎山在县治东南八里,或谓火炎山、或谓五峰山。
  枰仔山在县治东南九里,细草蒙茏,如玉几胪列,山上平坦。
  土狮山在县治东南九里,山形似狮子,故名土狮山。
  大坪顶山在县治南方十二里,山多麻、桂二竹,有民居十余户。
  尖山坑山在县治东南十一里,山下有王爷庙,并归化熟番十余户,栽种地瓜为生。
  崁顶山在县治东十里。
  黄竹坑山在县治东十里。
  檨仔坑山在县治东十二里。
  湖山岩山在县治东北十二里,山下有观音庙,庙前有田,不待引水灌溉,而泉自出。其租以为庙内香油,每月四处到庙行香者纷如。
  枋树湖山在县治东十里。
  湖山藔山在县治东北十里。
  杨仔逞山在县治东北十里。
  触口坪顶山在县治东北十五里。
  林内山在县治东十五里。
  岭(堡内无)
  屿(堡内无)
  川
  尖山坑溪源发于打猫东堡之大平山,由溪边厝南至斗六溪转西过北势田头庄与庵古坑溪汇合。
  五虎山溪源发于打猫东之小坑山,由高林仔头、萧厝仔转西过沟仔背、三角埤后庄仔与斗六溪汇合。
  金瓜坑溪由庵古坑溪直至他里雾与斗六溪汇合。
  下新庄溪由竹头角海丰仑汇于虎尾溪。
  檨仔坑溪由内林、埤仔头、石榴班、海丰仑与虎尾溪汇合。
  枋树湖溪由茄苳脚、牛埔仔、石榴班南与虎尾溪汇合。
  湖山藔溪由石榴班北转朱丹湾与虎尾溪汇合。
  港(堡内无)
  潭(堡内无)
  廨署
  县新署在城内西南方,自头门至后宅共五进。光绪二十年署知县程捐建,未完工。
  县丞旧署在县城中,头门至后宅三进。前县丞孙澍捐赀重建。今暂为县署。
  儒学署未建。
  典史新署建在县署西侧。
  斗六都司署在县城北门内,周围土墙,插竹开濠。堂屋大小现存二十六间。其随、协防汛署及左右兵房俱废坏。
  随防汛署在县城中,原在都司土墙门。今或居庙宇、或租民房,无定所。
  协防汛署在县城,亦无定所。
  仓廒
  堡内旧有仓屋九间、又社仓一所、柴里番社社仓一所,均乾隆年〔间〕建。叠遭兵燹,荡然无存。
  街市
  斗六街在县城中,为市甚久。
  东和街在县城东门,俗名番社。
  沟仔背街在县西南五里。
  石榴班街在县东五里。
  九芎林街在县东方十二里。
  溪边厝街在县东南五里。
  铺递(现为驿站)
  斗六站在县城中随防汛署内,站司一、站兵二名。北距张熙厝站二十里,南距他里雾站一十里,东距林圯埔站二十五里。林圯埔站今废,站兵二名并归斗六。
  营汛
  斗六门营在县城北,都司一员。
  随防汛在县城中,千总一员。
  协防汛在县城中,额外一员。
  桥梁
  斗六门桥在县南门内,长四丈余,宽五尺余。
  大潭桥在县西南三里大潭沟,为斗六适嘉义之所,长二丈余,宽四尺余。
  大潭圳桥宽长约与大潭桥相埒。前黄秀琦修造。现已被水冲坏仅存故址。
  沟仔背桥在县西南五里。
  津渡(堡内无)
  义塚
  万人墩塚在县西南一里,置墓庵一座,合葬戴万生乱殉难兵民。有田业,备春秋祭祀。
  营盘边塚在县城北门内,计二处。
  西庄尾塚在县城北门外,二处。
  海丰仑塚在县东北三里。
  九老爷塚在县西南四里。
  陂
  水碓顶下陂一在水碓庄顶,源从金瓜坑来,溪自圳头庄顶分来,灌田十余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