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五〕
天子坛田,公卿耕讫,啬夫下种。凡称籍田为千?,亦曰帝籍,亦曰耕籍,亦曰东耕,亦曰亲耕,亦曰玉籍。〔一六〕
侍中向存年老口臭,〔一七〕帝乃赐以鸡舌香,令含之。
校勘记
〔一〕 此引出初学记卷二六。
〔二〕 同右。
〔三〕 宛委山堂本说郛避清人之忌,删「胡」字。今据御览卷二九补。又改「封」作「计」。此引又见于类聚卷三九,「必」作「毕」,属上读。
〔四〕 此引见于御览卷八九。
〔五〕 御览卷一八七有此引,「烈王」作「烈士」,当是。
〔六〕 御览卷一五七引「地方」作「北方」,余皆同。
〔七〕 此引见于御览卷二一九。
〔八〕 此引与御览卷九八三所引皆同,但御览作蔡质汉官仪之文。又书钞卷六0、初学记卷一一引汉官仪中,有此十一字。御览卷二一五引汉官仪中,有「郎」以下九字。不详陶氏所本为何。
〔九〕 御览卷八七二「久」引作「夕」,御览卷一五亦同。夕,于此指夕牲之时,详见续汉志补注所引封禅仪。
〔一0〕御览卷八七二「此」作「巅」,是。
〔一一〕此引见于御览卷六八七。
〔一二〕此引出御览卷六八二。
〔一三〕唯御览卷六九五引与此引多同,仅两「德」字皆作「行」,「宜」下无「着」字。
〔一四〕此引分见书钞卷一二九、御览卷六九五。疑陶辑「虎」下脱「文」字。
〔一五〕此引与初学记卷二一中两引同。然其中叙事引作汉书之文,事对作蔡质汉官之语。疑陶辑引误。
〔一六〕此引分见初学记卷一四、御览卷五三七。其引「坛田」作「
升坛」,「玉藉」作「王藉」,与陶辑略异。
〔一七〕御览卷三六七引有此条,「向存」作「乃存」。



汉官仪二卷
  孙星衍叙录
  隋志:汉官五卷,应劭注。汉官仪十卷,应劭撰。据后汉书应劭传,建安二年,「诏拜劭为袁绍军谋校尉。时始迁都于许,旧章堙没,书记罕存。劭慨然叹息,乃缀集所闻,着汉官礼仪故事」。劭所撰,止一书,不知隋志何以分为二。又劭传云:「凡朝廷制度,百官典式,多劭所立。初,父奉为司隶时,并下诸官府郡国,各上前人像赞,劭乃连缀其名,录为状人纪。」今诸书引汉官仪,有诸人姓名,状人纪者,疑即其书中篇名。陈氏书录解题有「应劭汉官仪一卷,载三公官名及名姓州里,李埴补一卷,俱不传」。诸书引有作应劭汉官,应劭汉官仪,亦有彼此互舛,不可分别。今并录为二卷。续汉志刘昭补注引汉官不标名应劭者,悉是目录,不知何人所撰。别为一卷,以存其旧。



  汉官仪卷上
   汉军谋校尉应劭撰
    清孙星衍校集
太傅,古官也。周成王时,康叔为之。高后元年,初用王陵,金印紫绶。八年省。哀帝元寿二年复置,位在三公上。世祖中兴,特遣使者备礼,征故密令卓茂,〔一〕策曰:案:北堂书钞引作「卓茂甲申策书」。「前密令卓茂,束身自修,执节纯固。案:北堂书钞引有「前密令」下十三字,无下文「夫士」二字,又「束身」作「束发」。〔
二〕夫士诚能为人所不能为,名冠天下,当受天下重赏。〔三〕故武王诛纣,封比干之墓,表商容之闾。今以茂为太傅,案:文选任彦升为范尚书让吏部封侯表注引作「特擢盛德,南阳卓茂为太傅」。封宣德侯。」〔四〕北堂书钞设官部、艺文类聚职官部、太平御览职官部 案,此条引俱作应劭汉官,唯文选注引作汉官仪。下文凡言汉官者,上皆有「应劭」二字。
傅者,覆也。续汉志补注
明帝甲辰策书曰:〔五〕「高密侯邓禹,元功之首,其以禹为太傅。」北堂书钞设官部 案:此条引作汉官。〔六〕
和帝丁酉策书曰:〔七〕「故太尉邓彪,元功之族,三让弥高,海内归仁,为群贤首。其以彪为太傅,〔八〕案:北堂书钞、初学记、艺文类聚俱引作「太尉」。录尚书事,百官总己以听,庶得专位内之事。」〔九〕北堂书钞设官部、初学记职官部、艺文类聚职官部、太平御览职官部两引
殇帝策曰:〔一0〕「张禹三世在位,黄发罔愆,〔一一〕忠孝弥笃。其以禹为太傅,录尚书事,百官总己以听。」北堂书钞设官部两引
冲帝丁酉策书曰:〔一二〕「舅氏辅翼股肱,三公国之桢干,朝廷取正,以成断金。太尉赵峻,三世掌典机衡,〔一三〕案:太平御览引作「枢衡」。有匪石不二之心。〔一四〕大司农李固,公族之苗,忠直不回,〔一五〕有史鱼之风。今以峻为太傅,固为太尉,与大将军冀参录尚书事。」北堂书钞设官部两引、初学记职官部、艺文类聚职官部两引、太平御览职官部两引
灵帝策书曰:「故太尉陈蕃,忠亮蹇谔,有不吐茹之节。司徒胡广,惇德允元,五世从政。今以蕃为太傅,与广参录尚书事。」艺文类聚职官部、太平御览职官部
太师,太傅,太保,皆古官也。〔一六〕初学记职官部
太师,古官也。平帝元年,孔光以太傅见,授诏,太师无朝,十日一赐餐,赐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