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随卫立营。营与卫始兼设。而都司实兼管淮营。淮营者。两卫屯卒也。关白之乱。淮海戒严。益挑选淮营精壮。并调集各州县及东阳义乌浙兵。分为七营。是时倭患孔棘。而淮安运道所关。得保无恙者。实赖先声有以夺之也。最后李三才沙汰简练。节次裁并。为五营。 本朝定制。以卫卒专司挽运。而营兵专主护漕。别设城守营。守护城池。分漕院与巡抚为二。总督漕运麾下统辖七营。惟左右中及城守四营。驻山阳境。余各择要地分置。此漕营之始末也。淮郡为黄淮二河贯注。历代皆用民夫塞决。征调动至数十万。 本朝设河兵及堡夫。淮安建两大阃。而河营遂与漕营并重。各有副参游守。而河营之升迁。一与军功等。其人率皆驻宿河干。熟谙水性。平日不责以骑射之能。而专司填筑之事。每遇河上紧急。匪但不役民夫。并不调营兵。合龙下埽。不爽分寸。云梯硪筑。悬绝千仞。当河涛决怒时。持土石与水争胜。性命悬于顷刻。惟责成专而谙练熟。故能奏功而无患害。匪其人鲜不败事。此尤 本朝兵制之超出前代万万者也。谨就淮安所驻漕河两营之官弁马匹船只。及防守汛地。修防口岸。详载于策。以资日后之考究。志营制。

  选兵论 
鲁之裕

余尝从事于四方。而见今督抚提镇之选补兵目者。辄窃长太息曰。此承平忘战之所为也乎。夫兵也者。储以备攻守战阵之用者也。非徒以壮督抚提镇之观而已也。乃兹唯躯干魁梧面宇明晢手足轻扬者是择。其有进而衡其力之弱与强。按其艺之优与劣者。即曰精选矣。彼乌知夫魁梧者之不便于疾趋。明晢是之多出于骄滑。轻扬者之工巧于规避乎。即力强而艺优者。仓皇之顷。往往以惊惧而莫知其所措。盖余之阅于是也久矣。然则选之将如何。曰兵贵胆。不贵其皮肉也。兵贵朴。不贵其伶俐也。兵贵福。不贵其黠暴也。兵贵能劳能苦。不贵其言语委婉步趋周折也。何也。胆壮则无畏。无畏乃可以临敌。性朴则守法。守法乃可以训戢。相有福则其精神常足。可以久用不衰。虽有时不幸而置之死地。而能转败以为功。兵能劳则奉命。能苦则无怨言。奉命无怨而后可以收臂指之效。虽然。是犹选以人者也。不足以尽选兵之道。盖选兵莫善于选器。必明于选器而选兵之道乃尽焉。人之生也。自二十以至四十者为壮。过此则血气不能不衰矣。就此壮者而论之。其中长短大小弱强之不同。势不能齐而一之也。故其用器也。各有所宜焉。得其宜而后用之无不利。大约目晴灼而猿臂鹄立者宜弓箭。身材短小精悍者宜藤牌滚刀。其杀气蕴结于中而有时勃发于面者宜腰刀手鎗。至于排鎗大刀挡木挠钩之用。则必老成有力者任之。苟少年健儿筋力未定而使习其艺。则未几而乏矣溃矣。长大丰伟者而使习圆径二尺之牌。握短刀跪伏委曲伸缩进退于以出没于锋镝之间。其将能耶。是故选兵要矣。授之器而时以习之。尤不可不精而辨之也。知必于此乎精以辨之者。而后可与语练兵之道。

  论兵制 
陆世仪

人习战法令森严之时。宜于兵民合。太平日久人不知兵之时。宜于兵民分。及观鹤林玉露载韩魏公一段。亦言承平时寓兵于民之害。则予之所论。似不为妄矣。

京营莫善于分。莫不善于合。昔汉高祖与韩信论将兵。信曰。臣多多益善。则知多多益善。非韩信之才不能。今京营之弊多。只是无善将兵者统之耳。然假如十万人为一营。则必须才堪十万者将之。使十万人分为十营。则才堪万人者。皆可以为将矣。更勿拘以文法。使得各自为训练。而以一文臣知兵者统之。以时巡阅各营。令严兵精者奖擢。将骄卒惰者诛之。赏罚既公。士气自肃。京营积弊自去矣。

京营既分。当使之分屯城外。不可使之聚屯城内。须量地势。每门一军。军三营。为小堡。授以闲田。使自屯种。父母妻子。咸往居焉。死徙无出其乡。则庶几心志一而战守日固矣。

昔人遇端阳节。作龙舟竞渡。又令武士射柳为乐。此即默寓教练水陆营兵之意。今人不喻此意。射柳之戏已亡。惟龙舟尚存。仅以为游观之资耳。今宜复此法。于端阳日令水营兵。大治龙舟。陆营兵大条器械。所在官司。率通邑缙绅士民。倾城观览。水兵尽出没波涛之巧。陆兵尽驰射击刺之术。择其能者。大加掌赉。令通邑之众。咸出缠头。则兵有所利。皆思劝进于技矣。推此以往。因势利导之术。岂独一竞渡哉。

兵家所言。出奇制胜者多矣。言旗鼓步伐者少。出奇制胜之法。虚旗鼓步戈之法。实虚处聪明者可自会。实处非学不可。犹之名物度数。即圣人亦不能生知也。通鉴所载战攻处。孰非出奇制胜之法。惟旗鼓步伐。所传甚少。唐有李靖兵法。然不得见全书。今仅存杜氏通典所载。戚南塘纪效新书。是从此书中会通而出。故于旗鼓步伐之法独详。读者不知。以为戚公必有异人传授。可笑也。

向阅武备志。阵法无虑百数。不能得其要领。心颇轻之。及阅戚少保鸳鸯阵。始知阵法之妙。即吾儒之礼乐。不可须臾离者也。语曰节制之师。又曰堂堂之阵。正正之旗。夫欲称节制。与堂堂正正。非精于阵法。未足语此也。戚少保纪效新书所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