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此尤近日所举孝廉方正中所可指数。又何益乎。若乃无大更改。而仍不过求之语言文字之间。则论策今所见行。表者赋颂之流。是诗赋亦未尝尽废。至于口问经义。背诵疏文。如古所谓帖括者。则又仅可以资诵习。而于文义多致面墙。其余若三传科史科名法书学算学崇文宏文生等。或驳杂纷歧。或偏长曲技。尤不足以崇圣学而励真才矣。则莫若惩循名之失。求责实之效。由今之道。振作补救之为得也。我  圣主洞见取士源流。所降  谕旨。纤悉坐照。司文衡职课士者。果能实心仰体。力除积习。杜绝侥幸。将见数年之后。士皆束身诗礼之中。潜心体用之学。文风日盛。真才日出矣。然此亦特就文学而已。至于人之贤愚能否。有非文字所能决定者。故立法取士。不过如是。而治乱兴衰。初不由此。无事更张定制为也。所奏应毋庸议。

  请分试以广真才疏康熙十七年 
给事中姚祖顼

臣备员省垣。出入 掖廷。仰见我  皇上励精图治。宵旰靡遑。复于  万几之暇。留心经史。笃志勤学。真足度越百王。垂法万世矣。乃尤  圣不自圣。下诏求贤。令内外诸臣。各举品行端方。文词卓越者。以备  顾问著作之选。甚盛典也。诸臣仰体  皇上崇文德意。各举所知。共一百八十六员名。凡草野潜修之士。以服官通籍之彦。辐辏 辇下。踊跃欢忻。莫不愿献刍荛。期以摛藻陈词。鼓吹太平。诚臣子不世之遭逢也。惟是考课之法。  圣意渊深。非凡愚所能测。但臣之愚忠。鳃鳃过计者。以天生人才。原供一代之用。而人之负才不一。有所长即不能无所短。优于此又或者绌于彼。故汉诏有贤良方正。孝弟力田等科。又诏举茂才异等。可为将相。及使绝域者。如公孙宏为相。起客馆开东阁以延贤人。一曰致贤馆。其有德任毘赞佐理阴阳者居之。次曰翘材馆。其有才堪九列将军中二千石者居之。又次曰接士馆。其有一行之士一艺之长者居之。俱未尝拘一格以绳天下士也。今我  皇上所重者。学问渊通。必晓畅治乱天人之理。以有适于用者为上。其词藻瑰丽。声韵铿锵。一切风云月露之章。乃其绪余。轻重不愈晓然耶。即如孔孟诸贤。亦分四类。信兼才之难矣。伏乞  皇上睿裁。并  阁部大臣。酌定考课之条。其有淹贯经史。羽翼传注。优于理学者为一选。其有留心时务。考究政治。长于经济者为一选。其有才华典赡。文词高古。工于诗赋者为一选。临期命题。出自  上裁。各抒所长。不必求全。勿以幽僻典故为博。勿以雕虫末技为能。总期遴选实学。以副求贤至意。非仅空言浮词。侈为文人墨士之点经已也。抑臣更有进者。历代荐辟。原无定额。少者或数十人。如宋熙宁三年。诸路荐送者。二十二人。至则试舍人院。赐官有差。多者至数百人。如明初洪武十三年。诏赴京者八百六十余人。各授以官。今一百八十六人之中。到京者一百四十有余。未到者亦甚少矣。其中或有真病实情。安于隐逸者。尧舜之世。自有巢许。亦可听其肥遯。不必过为强之也。其已到者。内有葛衣凉冠。不耐严寒。若必俟齐集。既无定限。徒烦咨催。经年累月。恐终难齐。而且虚糜饩廪。甚无谓也。合无立沛  恩纶。定期考校。不越理学经济文章。以觇其夙抱。则得人之盛。传之史册。流馨百代矣。

  请博举孝弟疏
胡煦
伏见我  皇上洪启文运。广宣教化。其于各府州县教士养士之法。业已屡申  明谕。又于首善之地。  躬诣太学。亲御讲筵。宣明经旨。且颁诸诏诰。令天下抚臣。公举孝廉方正。给以六品服色。以示奖励。其余劝学兴贤之道。亦已极尽而无加矣。今观抚臣所举。各省之中。三五人不等。要皆读书知礼义之士。亦足以风示流品。振其愚顽。第念一省之中。地千里不止。尝有此邑之士。已蒙荐擢。而彼邑之士。犹瞢然无闻者矣。文墨之士。已叨宠锡。而愚贱之民。犹惘然莫觉者矣。何也。以非其势之必将遍及。非其分之徐可缓收者也。今一邑之地。少者七八千户。多者则万户不止矣。学校教养之士。不及百分之二三。此外如农圃工商。樵渔负贩之俦。目未文字之书。耳不闻圣贤之训。虽至愚极贱之士。岂遂无天性诚者乎。夫圣王之教化。原不择人而授。而颛蒙之至性。亦不因地而拘。况爱亲敬长。谁则无情。而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彼生贡举监之外。有能竭力奉养。菽水承欢。无忤于二亲者乎。称为孝子。宜也。有能公于财。和于室。兄弟有序。三五代不析居者乎。称为悌弟。宜也。臣请每一州县。于每岁中各举孝子一人。悌弟一人。令合乡具词公举。由县申府。由府申司院。俟其通省汇题。悉达  圣聪。然后下督抚。各给匾额。并免本身一家之徭役。以荣其人。使得见官长。悉如生员之体貌。此固不待建坊之。而其人光宠实甚。臣知此例一倡。必有心知其荣。守礼奉法。观感而继起者矣。夫愚贱有何知识。不信耳而信目。不唯其传言之可听。而惟其前事之可师。当亦情势之必然者也。昔舜举皋陶。汤举伊尹。而不仁者远。为圣人造就曲成之心。亲切着明。实足以见谅于愚贱已耳。此外如畸行之义士。或笃尚友谊。或敦崇慈惠。或特着廉行。又或仆婢之贱。行义可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