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拜其子也。丧纪之父在母丧与妻同服也。庶子后父为其母缌也。此皆礼之难用者也。夫尧舜禹汤文武之盛。固非后世所及。然即圣人复生。古礼之宜于今者。圣人复之。其为众之所不安者。圣人亦必不尽复也。今礼之为有道君子所病者。圣人去之。其乖于人情而或大害于义者。圣人去之。其适于人情而无大害于义者。圣人亦必不去也。颜渊问为邦。子曰行夏之时。乘殷之辂。服周之冕。乐则韶舞。此四者。岂足备为邦之制哉。四者之外。圣人之创造岂少哉。然则如之何。曰圣人一以酌古。一以准今。

  请修礼书疏康熙二十六年 
御史陈紫芝

伏闻经世安民。莫大乎礼。历代人君。每当功成治定之后。必命儒臣详定典礼。专辑成书。以纲纪四方。而昭垂万世。如周有周礼仪礼。至今奉之为经。是后两汉叔孙通曹褒之礼。不传于世。他如唐之最备者开元礼。宋之最备者政和五礼。明之最备者集礼。其书皆流传至今。条目卷帙。凿凿可据者也。我 朝今日海宇荡平。车书万里。正当治定制礼。功成作乐之盛世。而恭值  皇上千古制作之圣君。伏读数番  上谕。祀事必极诚敬。朝仪必期整肃。民用必归节俭。天下万世。咸仰我  皇上之神明斋戒。恭己正人。事事以典礼为念矣。至所行   郊   庙 宫 朝之仪制。八旗满汉人等服用之式。与婚丧之礼。固本   祖宗家法。节经酌定。见入会典。而特未有专辑之礼书。且我 朝开局纂修。无书不备。独此典礼大节。尚少一书。传之万世。似为阙事。虽会典总括六部。为 本朝法度之书。而未可为礼书。如明时亦有会典。唐宋有六典会要。而礼书皆在其外。再即今日吏部有品级考。户部有赋役全书。兵部有中枢政考。刑部有大清律。皆在会典之外。合而观之。有会典又不可无礼书也明矣。查康熙二十三年间。部覆原任刑部尚书魏象枢疏。俟会典成后。择礼制之关官民者。另编简明一书。颁刻民间在案。此只就晓谕民间而言也。若为万世垂示。终须汇集通辑。方号全书。况就会典所载。止见行礼制。大纲固已毕举。细目未必悉张。非专辑而详定之。何能一一无遗耶。如前五月二十日。  皇上躬亲求雨。万姓欢呼。固系常祀而外。为民祈   天之旷典。诸臣未深明雩礼。以致清道陪祀。举措多愆。则他礼之或阙。可类而推矣。查唐宋明礼书。大同小异。皆分吉凶宾军嘉五礼名色。而益以冠服仪仗卤簿乐歌等项。合无请于今八月间。会典告成。进呈 鉴定后。特选老成宿学熟于典故者。专修 皇清典礼。仍仿历朝体式。分项成编。以会典已定者为主。有未定者增之。其已定而尚未详明者。稍加修饰之。至民间则仿明书参用文公家礼之意。撮其大纲。略为厘定。务使贵贱咸守。小大皆由。既以制礼作乐。示一代之典章。亦以止僭防侈正四方之风化。将 本朝制度。上与周礼仪礼垂。非汉唐宋明可同日语矣。

  请厘定制度疏康熙 年 
胡煦

伏见我  皇上自御极以来。凡一切利民之事。罔不兴举。一切病民之事。罔不剔除。业已周详尽善。毫无渗漏。臣蓬蔀庸才。学识短浅。乌能仰佐高深。第念古之帝王。称盛治致隆理者。莫不奉道以为枢衡。故其创制立法。亦皆有深意存乎其中。今观三重之道。以考礼制度为先。而万国遵行。惟一道同风为盛。故成周初政。遂有谨权量审法度之文。而月令所颁。亦明着角斗甬正斛之事。法度不一。则商贾或迷于所往。而奸人罔法。皆得显然各遂其私。恐非使之必尊必信必从之深意也。臣谨按各省之斗斛。有以十二筩为一斗者。有以十三四筩。十七八筩。及三十六筩。而始为一斗者。是多寡之在各省。原不一其量也。又按各省之戥秤。有苏法广法之不同。其秤亦有十四两。十六两。十八两。二十四两之不同。是轻重之在各省。原不一其衡也。又按各省之尺度。有以两手为一尺者。有以三手为一尺者。又有以一度为一尺者。又有直立于此。伸手挈布疋而上之。俟其下垂至地。始为一尺者。是长短之在各省。原不一其制也。且非特省殊制异也。即在一省。已先不能齐而一之。臣思法制不彰。恐非所以立无外之模。示建中之极。将愚贱之信从。亦无自而定矣。请  下该部。酌量多寡轻重长短大小之宜。定为一成不易之制。颁发直省。务使家守其程。户遵其度。薄海内外。罔不倾心慑志于 国家之盛制。于以鼓守典奉法之心。启一道同风之盛。将遵王之道。顺帝之则。未必不由制器尚象中。振兴而激劝之也。

  定制崇俭疏 
陈廷敬

窃惟 国家久安长治之计。关于风俗。风俗盛衰之故。系乎人心。正人心厚风俗之机。存乎教化。故品节度数。必有定制。所以辨上下定民志。使天下移风易俗。回心向道。尤教化之急务也。洪惟  皇下尧仁舜哲。禹俭汤勤。总揽天下之大权。先教化而后刑罚。谓礼义廉耻。国之四维。而宏奖官方。廉为尤重。臣愚谓贪廉者。治理之大关。奢俭者。贪廉之根柢。欲教以廉。当先使俭。然而不能遽致者。则积习使之然也。臣伏见我  皇上盛德渊纯。躬先节俭。御服无奇丽之观。尚膳鲜兼珍之味。早朝晏罢。谨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