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服御饰于身。陈设饰于家。妾婢饰于内。仆从饰于门。鞍马轺舟饰于路。非礼体所系。而必为是者。以为外观之不可已耳。此犹罄其力而饰者。然出广而入有数。富室必落。中产必贫。若其已贫。而勉循富者之为。无所入。而不塞出者之窦。牵庸人之议。以示观美于俗目。而不顾其后。则日虚月耗。而不可救矣。圣人有言曰。有国有家者。不患贫而患不安。贫不可讳。俭则可安。后世患贫而又不能俭者。粉饰之言误之也。况胥天下而尚粉饰。则人无诚朴之意。事无经久之计。其害至大。又不特俭之不能行也。至一切无名费用。即豪家大族。其房户庖厨苑之间。与夫节赏年例寺观香火之类。靡所不有。而况于有国家乎。故古今丰大之朝。事多用广。费有所因。遂历久不革。则且视为常款。沿为定额。曾不知其岁岁而虚糜也。滥觞之始放为长流。大壑之泽竭于漏。故禁糜者又行俭之一事也。或曰。人主患不广大。度支出入岁巨万。而惟俭之行。是示人以不广大也。奈何。曰。人主谨身节用。以一人之俭。养给天下之众。则正广大之至也。唐尧土簋而称圣帝。夏禹恶衣而冠三王。孝文以弋绨为汉太宗。宪宗以一肉兴唐中叶。而于丰亨裕大之时。进惟王不会之说者。未有不误人家国者也。故一人行俭。即为教化。天下行俭。即为风俗。俭则食用不侈而物价平。技巧不作而农力尽。由撙节之后可以蕃生殖。由生殖之后可以备积储。有积储而可以馈兵。可以御荒。而天下之用恒足矣。夫岂纤悉之务哉。曰国俭而不能举礼。又奈何。曰三代而上。布衣而朝。陶匏而祭。再进以俭。故不能举礼。今之俭犹古之奢。窃谓必行俭而后可以求礼意也。汉明帝曰。吾子岂得与先帝子比。此为知国计者。若唐之嫁公主。宋之郊。明季之封藩。则自罢其国耳。何礼之举。而又何俭之能行哉。

  叔孙通论 
赵进美

人主之治天下。举一世而整齐约束之。而人不敢贰。无异术也。礼与兵二者而已。二者其功相辅。不可偏废。然人主之用。必有所独重。而世亦因之以为治乱。不可不慎也。故礼不足则任法。法不足则恃兵。兵者。礼之穷而法之变也。兵可止乱。亦可生乱。以生乱者止乱。是取黄良乌喙之效。愈而不已。其病将大于未愈也。己强而欲人之弱。己暴而欲人之仁。己猜而欲人之愚。是皆恃兵之弊。而秦之所以亡也。孔子曰。以礼让为国乎何有。古之治居其功。而乱不居其弊者。其惟礼乎。礼之说微矣。其最着而易见者。别亲疏。分贵贱。严进退。谨取与。忠孝所由出。而廉耻所由生。人道之所赖以立也。三代之时。上下前后。截然而不相踰。衣服起居。秩然而不相乱。其人主垂裳正绅。不深求天下。而世已循循称治焉。秦之无礼也。自商鞅始矣。至李斯之徒。又从而甚之。奸而获利。猾而避法。薄亲让而仇名义。相为贤智。世溺而不返。赵高所云。时不师文而决以武力。贫者富之。贱者贵之。远者近之。是固商鞅李斯之遗意。而高袭取之耳。夫礼犹饮食菽粟也。今使人日绝其饮食。而又加之黄良乌喙之药。未有不殆者矣。秦之亡也。岂徒赵高之罪哉。秦亡。汉帝以布衣取天下。时未能偃兵。而幸有叔孙通者起而救之以礼。至为绵蕞野外习之。其心岌岌矣。汉不危于鸿门荥阳。而危于拔剑击柱之时。通之功岂可与绛灌并论哉。若鲁二生者。必俟百年积德而后起。是不知礼之为饮食菽粟。而宜乎求即效者之以黄良乌喙杂然而并进也。

  礼论绿野斋文集 
刘鸿翱

自三代后唐虞夏商周之典章文物。徒为学者考古之资。而帝王之治天下。不获其用。其弊一在于趋时者之灭古。一在于矫时者之泥古。灭古者习为刑名法律之术。以轻简便易率天下。谓先王之委曲繁重。乃厌苦斯人之具。一切扫除而更张之。秦之所以为二帝三王之罪人也。而拘牵之士。曲曲拾灰烬之余。必尺寸争古人。不辨真伪传闻之迹。其有扞格难通。则强为之解。此执一说。彼又执一说。致世主有聚讼之叹。呜呼。古道之不可复。岂尽在趋时者之灭古与。孔子曰。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圣人之所谓因。乃君臣父子年妇昆弟朋友之伦。 亲义序别信之道。天之经。地之义。人之纪。虽更衰乱。犹相与维持而不敢尽泯者。至于郊庙朝廷享祭燕会之度。宫室车旗服物采章之制。升降拜跪周旋裼袭之文。虽夏之礼不尽可用于殷。殷之礼不尽可用于周。故必损之益之。而后一代之制定焉。今儒者生秦汉以后。必尽执夏殷周之仪文。谓毫厘不可复议。亦已惑矣。且夫周官之为害于天下也。论者谓新室之所增益也。若仪礼。乃周公之遗。孔子所叹为郁郁者。在圣人当时。未尝不起以义。而在后世。未必尽顺乎情。善哉郝敬之言曰。仪礼有不宜于今日者。如士冠礼。不论有爵无爵。辄用命服。今可乎。士婚礼。女子既许嫁。笄矣。出教于宗室三月。今可乎。士相见。宾五请。始得主人一出。又不升堂。止于大门外一拜。今可乎。臣侍食于君。不待君命。先饭。尝饮食。今可乎。古人无纸笔。故书必刀。文必篆。册必竹简木板。古人无棹椅。席地而坐。故食必用用豆用鼎。祭祀之孙为祖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