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于未事之先。则有劝民储积之一法。救于既事之后。惟有计口散赈之一方。至于将事未事之计。未有能出于平粜之外者。昔宋臣苏轼在浙。亲行荒政。只用平粜常平一事。更不施行余策。又云得数万石斛斗在市。自然压下物价。由此观之。今日之计。舍平粜一法。实无他策。但平粜必须仓有积贮。然后因时出粜。縠价可平。收获可待。则仓之积贮。不可不急为筹划也。臣近见部议。准直隶督臣所奏常平积贮一事。归于本省上仓。此于积贮之计。实有裨益。但宜作速举行。不应多为查诘。往返延。更宜  该督抚。严饬各属。务须禁革从前虚报勒索。种种弊端。实力奉行。尤当专委大员。尽心稽查以图实效。臣愚恐歉收之后。储积有限。家有余积。固可为捐监之用。若家之所积不足报捐。亦难于粮食昂费之时。买谷上仓。则捐监虽有益于积贮。而当此歉收之际。恐捐数无多。即将捐谷。旋捐旋粜。亦恐不足敷平粜之用。目今粮艘正在北运之际。臣请于直隶沿河州县。酌量截留每处若干石。令附近歉收之处。转运贮仓。以备平粜之需。粮漕关系  天庾。升斗为重。自去岁以来。五城地方。及近京州县。蒙  皇上天恩。发仓米几十万石。减价平粜。闻附近歉收州县。小民扶老携幼。籴斗升之粟者甚众。与其令其跋涉远来。不如就近截留。以平彼处谷价。使不致离乡别井。就食远方。而所用之粮。相去多寡。或亦不致大相倍蓗也。各州县已有捐谷。又有留漕。则仓有积。若二麦有秋。固不必须动支。倘青黄不接。预为出粜。亦不致有艰食之虞。臣历观前代备荒之政。以及前人救荒之论。熟计今日之情形。舍平粜一法别无筹划。而平粜之法亦未有不讲于积贮者也。惟是因其地。酌其宜。条分缕晰。审处而善行之。则在身任其职者。仰体  圣天子宵旰之思。不啻[已](己)饥[已](己)溺。务期有益于民生而后已。是又所谓有治人无治法者也。

  请速赈济疏顺治十一年 
工科给事中翁自涵

顷者天灾流行。民生疾苦。  皇上恻隐为怀。恩先畿辅。  特遣满汉大臣十六员。赍帑金二十四万两。分道赈济。已经逾月。  尧舜忧民如此。海宇闻风感泣。乃臣更有请者。八府道里。有远近不同。州县有大小互异。户部虽经题明。第斟酌银数多寡。尚未及勒期报竣也。臣谓民不失时。则生计自遂。官不扰民。则民生自安。方今南亩告急之时。前此饥寒孑遗。皆勉强借贷牛种。尽力耕作。一闻  朝廷有赈济大典。势必悬锄以待。究竟赈银少而穷民多。速给犹可资生。迟发便须守候。穷民既苦盘费。又妨农功。得少损多。反成累扰。且大臣所至。供亿最繁。夫马粮料。州县官先以伺候供应为急。其所委佐贰微员。或更滋扰累。无益救荒。昔朱子提刑浙中。查勘灾荒。深山穷谷。无所不到。而单车所至。吏民不知。洵为查荒良法。请嗣后大员亲临灾地。州县不必供应。亦不得辄委佐杂。  皇上并该部查照道里县近。州远大小。严催速竣。大县不得过两日。小县不得过一日。满汉大臣。务须先时榜示。轻骑亲临。为我  皇上早沛一日之恩。即百姓早苏一日之命。为各地方多省一日之费。即大臣多造一日之福。庶畿辅安而天下举安也。况大臣为 朝廷之股肱。六曹职业。岂容久旷。赈济早竣。时亮  天工。又诸臣所当夙夜自矢者耳。

  请酌银谷兼赈之法疏乾隆八年 
御史孙灏

窃迩年以来。米价无处不昂。我  皇上洞悉民间谷贵之故。由设额太多。争籴太众。  特谕邻省采买。及捐监收米之例。一概暂停。  诏下两月。万口欢呼。颂  圣鉴之至明。感  宸衷之独断。天下督抚。惟有并力一心。仰承  德音。臣鳃鳃之虑。特恐奉行失术。而速效之心胜之。拘牵之论摇之也。如  谕旨在罢捐监。存常平。则必有益锐于常平者。以为捐监既停。增额既减。常平柰何弗急。不知捐谷几等空名。固未尝为谷病也。谷病独在常平。且常平但求足额。亦岂即为谷病。惟其非一足而即止。一买而即止。日积月累。是以官民交困也。此监例罢而常平卒不可急者也。又如  谕旨在停买邻省。是举尤甚者而言。则必有以本省为无伤者。不知本省谷多。惟江西湖广四川为然。江南浙江谷虽多。犹藉邻省。如福建广东山西等省。则甚不足者也。今以邻省停买之故。尽返而趋于本省。而州县之采之多谷之家也弊至无穷。若零收市贩则不敷。封截商船则愈扰也。争买邻省。足以贵谷。争买本省。亦足以贵谷矣。此邻省停而本省尤不可争者也。然臣窃观今之建议者有二。议救弊者曰。必停采买。议积贮者曰。必实仓储。夫米之自贱而贵也。以渐而长。则其自贵而贱也。亦必以渐而平。断未有二两一石之米。不旬月而竟减为一两者。则亦断未有乍而停之。不移时而又买之。

而米价即平于旦夕间者。此停采买之说也。然而常平之法。有粜有赈。然后有买。赈即非常有之事。粜则每岁必有之事。假若一万石之米。岁粜其什之三。今年停买。明年复然。是两岁而已缺其什之六也。又明年复然。是三岁而仓几空矣。如是而复买之。而尽买之。害岂有极哉。此实仓储之说也。为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