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自置以供官。弊将有甚于昔也。某未习吏事。识见迂滞。特以不弃荛言。辄复缕缕如右。

  酌派河夫疏河南通志 
李及秀

窃惟河南之大政。首在河工。臣屡渡黄河。士民环马而泣。佥云。河夫重累。旦夕难支。臣初入地方。未得要领。不敢轻渎  宸聪。因行文管河道开封府。逐一察明。详覆到臣。臣查黄河为患。自古皆然。从无一劳永逸之规。而有因时制宜之法。立法善则官不能行其私。奉行公则民得以忘其役。若不审百姓之筋力。不察地方之远近。不斟酌河工之有无。止于循例而行。以势相督。宜其筋力日尽。远近皆劳。而河工之患为甚酷也。臣愚以今日之河工。当更议者一。当酌议者二。如旧派夫以地四十五顷。而今派夫止地二十二顷五十亩。盖昔年荆隆甫塞。朱源继溃。每年之间。用夫万计。是以派夫加倍。仅坐地二十二顷五十亩。今稍称安澜。河工有限。岂可以河口溃决之日为例乎。此一所当更议者也。夫堤岸虽有一定之地方。而百姓亦有一定之筋力。今河南额课。每年大率五分。若河夫一名。每年计用银五十两。如濒河州县。或每夫止坐地四顷。或止三顷。甚有止地一顷有奇。是河工之费。十倍于正项矣。杂项偶同于正项。民犹告困。而反十倍焉。民何以支。况河患关乎通省。原非一县之力所可御。若不通长较算。惟本县之民是责。如河道详称各府州县。皆地二十二顷五十亩。派夫一名者。安所用之乎。臣闻近河百姓。有弃其家而逃者矣。夫使小民无安土重迁之情。此其心可悯。此其势可虞也。臣愚以为近河地方。亟当酌议。每夫一名。应坐地若干顷。至于逾额。则议所以协济之。而后近河之工。可以相继。此其所当酌议者一也。至于南阳一带。去河工数百里。离河益远。则雇觅益难。据河道开报各州县。协济夫数。不敢增减。是与附近河工地方。一同按亩计夫。又岂为情理之平乎。臣愚以为远河地方。并当酌议每夫一名。应坐地若干顷。须加倍于附近州县。非河有大工。不得轻派。而后远河之地。可以相安。此其所当酌议者二也。以上三款。皆河工不平之数。均当更定以苏民困。臣非不知河道自有专辖。然通省利害之所关。臣目击既真。敢不据实入告。如果臣言不谬。伏祈 敕下部臣议覆施行。

  沿河民困四事疏河南通志 
佟凤彩

一河夫之偏累宜通变也。臣查修筑黄河。每岁用夫。或至万余名。或至七八千名。自二三月起。至十月终止。俱按地亩起派。似乎公矣。其实弊有不可罄告者。如狡猾之徒。以自[已](己)田土。飞洒于人。势豪之家。以他人地亩。包揽于[已](己)。甚至绅衿衙役。借题优免。兼有不肖有司。碍于情面。以致懦弱乡愚。愈累愈贫。每月或三四两不等。方能雇夫一名。及解到河上。又为积年河棍夫头。百计欺压。授以至重之工。苦不能受。势必至于逃。逃而复向该州县提补。又得二三两重雇。是每夫一月。已费至六七两矣。即以初雇每月三四两而言。一岁万夫计之。每年费至三四十万矣。在 庙堂之上。止知河有岁修。而不知岁修之夫如许。即知有岁修之夫。更不知费百姓如许之金钱。为今之计。莫若官雇一策。杳旧例河工夫役。管河道每岁预估用人夫若干。方行各州县。按地起派。今若官雇。每夫每月雇价二两足矣。每岁上工九阅月。每夫止用雇工一十八两。即以万夫计之。止用一十八万。较百姓之自雇。不啻天渊矣。其每岁雇用夫若干。该银若干。除岁征河银外。不足者于河南八府一州地亩。分别等则。每亩派银若干。刊明由单内。出纳亦照地丁钱粮。年终河臣奏销。俏有余剩。为下年之用。如是民知有定额。不但狡猾之徒。势豪之家。绅紟衙役。不能影射幸免。即河棍夫头。管工官役辈。亦无所施其巧矣。此岁修之议若是。倘遇意外大工。则岁修之雇价。实不足以敷其浩繁之费。是又在临时。或动何项钱粮。再行酌题可也。

一里甲田地多寡县殊。宜均平也。窃照均平里甲。久奉  俞旨通行直省。惟河南比时为荒多熟少。遂尔因循如故。虽有里甲之名。其实多寡不一。多者每里或五六百顷。或三四百顷。少者每里止一二百顷。甚至或数十顷。以至寥寥数顷者。遇有差徭。有司止知照里编差。不知里大则田多户殷。众擎易举。里小则田少人稀。难以承役。更有官儒户名。或不入甲。或入甲而不当差。甚至避重就轻。诡寄飞洒。大里愈得便宜。小里愈增苦累。名为一例当差。实有不均之叹。为今之计。莫若行各州县详察。除已均平者不动外。凡有不均平者。不许拘唤各户审编。亦不许里书分派。止令州县印官。按见在征粮地亩册。如一州县有地一千顷。原分为十里者。每里均分一百顷。一里之中。各分十甲。一甲均分十顷。遇有差徭。按里甲均当。不许少有增减。如是则豪强无计躲避。贫弱不致偏枯矣。

一柳梢之协济宜通变也。夫豫省沿河地方。虽云产柳。然除堤柳园柳外。余俱系民间纳粮地土。栽种以供采办。且生之者有限。用之者无穷。自康熙七年以来。如桃源宿迁牛市屯。以及七里沟等处。共计河南协济之柳。[已](己)二百七十余万矣。又加之以本省之黄河岁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