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亩零。较明中叶地额尚为有歉。然一遇偏灾。则蠲赈兼施。 国有庆典。则钱漕并免。小民蒙浩荡之恩。  圣祚有无疆之庆。其在斯与。其在斯与。今将征支各数开列于左。以备靖共者之考镜云。

  田赋总考邵阳县志 
阙名

荆州之地。厥土涂泥。厥田下中。厥赋上下。则壤成赋。三代之制详矣。汉初约法省禁。十五税一。晋成帝咸和五年。始度百姓田。取十分之一。率亩税米三升。唐高祖武德七年。定均田赋税。立租庸调法。开元中。又令庸调租课皆以米。南唐宋齐邱请蠲丁口钱。余税悉税谷帛。绸绢疋直千钱者税三十。又于正赋之外。别输盐觔。谓之盐米。宋太祖建隆初。遣使监输民粮。荆湖夏税以五月一日起纳。七月十五日毕。秋税以九月一日起纳。十二月十五日毕。后以荆湖土多稻。至十一月一日始收租。神宗熙宁十年。定荆湖北路。有官田额税之分。元世祖至元十五年。税仍宋旧例。折输绵绢杂物。成宗元贞二年。定秋税止命输租。夏税则输木绵有绢丝等物。数视粮为差。寻阿里海牙克湖广时。罢宋夏税。依中原例。改科门摊。每户一贯二钱。视夏税增钞五万余锭矣。明太祖既定天下。实核天下土田。及夏税秋粮。宏治中再编官田民田。夏税有米麦桑丝绵花准折之异。秋粮又有米豆芝麻绵布折色之课。嘉靖中行一条鞭法。量地计丁。丁粮毕输于官。力差银差额办一切。以及土贡方物。悉并为一条。皆计亩征银。折办于官。民实称便。我 朝顺治元年。定直省钱粮。照明万历年间则例。其天启崇祯时加增者。悉予蠲免。十年题准截票之法。以便于追比。十八年覆准州县征收。将花名缮造粮册。谓之易知由单。又州县官不许私室称兑。令纳户眼同投柜。以免扣克。又令立循环二簿。按月征收。康熙四年。题准征收钱粮定限。四月完三分之二。八月内全完。六年覆准夏税定于五六月。秋粮定于九十月。三十九年。题准征粮设立滚单。发给甲内首名。挨次滚催。令遵照部例。自封投柜。雍正三年。以耗羡充公给养廉。因有七分三分之成例。此制赋之大概也。考 国初明藩田亩。召民纳价。其米一斗以上起科。民田米一年以下起科。均为正赋。自康熙三年。布政使郎永清以宝庆滩河陡险。改漕为折。始无漕粮。又明代有南粮之名。今改为折色。谓之秋折米。亦名本色米。凡兵丁及曾出师打仗。年老废疾。赐养皆取焉。即古粟米之征也。所谓夏税桑丝税改折征米。其新加颜料改折征银。即古布缕之征也。所谓条编银者。给官薪役食为均徭。祭祀杂支为均平。按里佥民为民壮。计粮点马为驿传。令均摊于粮。即古力役之征也。九厘饷。起于明万历间。康熙初滇黔用兵。因复行之。谓之辽饷。其民丁每丁派银二钱六分零。屯丁每丁征银二钱。俱于秋粮带征。所谓丁随粮派也。此外若麂皮京摃杂课商税班匠地基。则派于丁粮之外。分部起解。至关榷盐引一切杂支。或裁或存。或增或减。俱有成例。具详于正赋之下。

  畿辅田赋志序 
李绂

昔禹则三壤。成赋中邦。冀州之赋。独居上上。今畿辅之地。乃古冀州之域也。视尧舜所都。稍徙而东。然天下地气。每自西而趋于东。方元明以来。建都立极。垂五百年于兹矣。天地变化。草木蕃庑。则土田稼穑可以知已。禹贡称厥田惟中中。然铚秸米粟。独详于甸服。汉唐以来。乃飞刍挽粟。以实京师。畿内土田。贡金而已。粟米无征焉。夫岂有所私哉。四方之极。食之者众。又根本重地。储峙宜殷也。我 国家监于二代。京师不改。而八旗之众。从  龙而西。五百里以内。拨给旗地。人增于昔。地不加多。旗民错处。壤地参差。旗地有给有退。有改给。有官庄王庄。征租督负。猬攒集。民地有圈有补圈此而补彼。东处而西食。代征转解。间不以时。呼吁猥冗。户部句稽文移之烦。直隶当天下什之四五。易传所谓天下之至赜而不可厌。天下之至动而不可乱。其直隶田赋之谓乎。粤稽我 朝定鼎以来。   二祖如天之仁。煦妪覆育。人民沐膏泽。勤苦。既已家给人足。 今上御极。恩被寰宇。而畿辅尤渥。亲王大臣经营疆理。兴水利。辟水田。观风劝农之使。交驰于道。蠲租截漕。建仓积贮。民力以宽。民生以裕。熙熙乎唐虞三代之风已。作田赋志。

  巴陵志田赋论
古者田赋之法。一因乎天。一因乎地。一因乎人。而总之皆因乎官。如荆田八等。而赋列三等。系民力之勤。此因乎人者。岳之赋。山重而洲轻。此因乎地者。水旱不一。灾耗不时。为之减租免税。此因乎天者。然而察年岁之凶丰而增损之。审土地之肥瘠而进退之。问民生之苦乐而缓急之。考户口之贫富而均安之。阅疆里之盈绌变迁而消息之。则官司之任也。东陵之地。宋元以前。不可得详。间考诸史。尚闻其。唐之田赋。有户口。有土贡租庸两税。而岳州五属。巴陵为首。户口日增。丁粮日益。山取纻布。水取甲。可谓悉矣。五代之乱。马氏割据。其初纵采买。铸铅铁。兴蚕桑。公私交利。上下殷富。其后正供之外。税地税屋税牛税骨。暴敛横征。民无宁日。宋兴。悉除马氏苛政。民皆称便。而酒课岁额。岳州则设四务。茶榷岁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