捐户如果无力完缴。亦不妨据实详免。若本未捐设。断不必慕好善虚名。创捐贻患。义社二仓之弊

花户欠赋。是处有之。顾亦有吏役侵收。冒为民欠者。余署道州。因前两任皆在官物故。累年民欠。不得不收。因创为呈式。令投牒之人。于呈面注明。本户每年应完条银若干。仓谷若干。无欠则注全完。未完则注欠数。除命盗外。寻常户婚田土钱债细事。俱批令完欠候鞫。欠数清完。即为听断。两造乐于结讼。无不克日输将。间有吏役代完侵蚀字据可凭。立予查追清款。其无讼案者。于完新赋时。饬先完旧欠。行之数月。完久过半。第此事必须实力亲稽。方有成效。倚之幕宾书吏。总归无济。清理民欠之法

  书桃源县志后 
吴卓信

自来述地志者。多侈陈人物富庶。风俗醇朴。山川城郭之壮丽。诗书弦诵之可风。牵合附会。以粉饰太平。其于农田水利赋役兵刑。有关国计民生诸事。不过抄撮文移。以充卷帙。不敢一言利病。旱潦则讳而不书。饥馑则匿不入告。  圣天子虽恫在抱。心民瘼。亦何从而知之哉。予读康熙二十六年桃源令萧文蔚所辑邑志。而不禁涕泗之交横也。曰。嗟乎。此贾长沙之痛哭。郑监门之图绘耳。岂仅邑志云尔哉。其自序云。桃源之民以十分计。水灾去其七。蝗灾去其二。仅得遗民一分。而岁修夫又去一分之三。衙门廿余皆有役。又去一分之一二。送银鞘。解逃人。曳拨兵船牵。又去一分之四五。然则桃源犹有民哉。抑岂无民。但无歇肩之民耳。邑土多被黄河冲溃。自筑遥缕二堤。民得稍安。但沃者多濒河。有例许植官柳。柳已无算。硗者悉沈沙泥中。若陆城吴城两乡。为鱼鳖所占者过半。余皆湖荡。能丰茂草。春冬犹有涸时。夏秋则波涛撼及席。人皆构巢而居。邑之物。水虽多。无莲芡。鱼虽多。尽鲰鲕。布帛丝枲。贩自他邦。枣栗蔗菱。辏于过客。是民不能自养。土不能养人。物不能为养。居官者性虽好贪。亦无可贪。性即好廉。亦邑能成之也。此非爱民如子。恺悌性成。而能为是言者乎。书凡十二卷。蔼然肺腑。恻恻动人。洵古之遗爱也。爰节其序而存之。以为世之修志者法。

  乡治 
张望

天下之治始乎县。县之治本乎令。然而县令成教化一风俗。以闻于宰相天子。非其特立而孤行也。下有丞。又有尉。亦非丞与尉之辅而足也。此其故。为县令者。殆未有以明焉。 朝廷垂意为县矣。勤勤于必得其人。得人矣。又虑以一邑之大。民之众。上与下不相属。政令无与行。威惠无与。虽谨且廉。而其政不举。于是里有长。乡有约。族有正。择其贤而才者授之。然后县令之耳目股肱备也。县令勤于上。约与正与长奉于下。政令有与行矣。威惠有与矣。族之人有一善。则其正劝之一族矣。里之人有一善。则其长劝之一里矣。乡之人有一善。则其约劝之一乡矣。有一不善。则斥之一族矣。斥之一里矣。斥之一乡矣。既已如此县令于政理之暇。又时召见此三人者。面问百姓疾苦。人情向背。而以考吾政。优优怡怡。劳来而益委重之。以乐乎其心而警其怠。宣上之德意于民。民皆曰。上之爱我如此也。上之期我以君子善人如此也。吾日见乡里风俗之美也。一乡如此。他乡可知也。一县如此。他县可知也。岂非乡治而国治。国治而天下治乎。如或县令不能奉承 朝廷之意。以求化民成俗。至以苟且疏阔为事。族正既授以虚名而不问。乡约殆非所谓约也。里长殆非所谓长也。其小者理户口。治馆驿。大者剽掠杀人。必以告。一切奔走奴隶之而已。一不当则卒号于其家。而怒詈辱之于廷矣。而率其民以奉乎令者。固不责焉。况不选择而使。使之又不以礼。则夫自爱者固不肯为。为者类乡里无赖之人耳。借以生事容奸。贾祸于民。而阴享其利。且彼亦窥上之以无耻待也。众之所谓下流而居之。虽欲洁清不污不得也。遂尽从而弃之。上之人又孰从而信之。不惟上之人不信而已。即以己之不善而教人善。以己之恶而谓人恶。平居譊譊。其谁信而服之乎。不信不服。而乡里之患不可言矣。讼狱盈庭。簿书矻矻。县令日昃而不暇食焉。极于囹圄充塞。赭衣半道。而不知谁之为之也。其亦疏而失其本哉。论乡治。

  招垦里记 
乔光烈

招垦里。在宝鸡南万山中。去县郭绝远。为人迹所罕至。乾隆初。余令宝鸡。按县版得其里名。以问吏。吏曰。是僻处山谷。与外邈隔。前来官此者。虽出行县。卒未有一往其地。畏其荒险而惮崎岖也。予顾谓吏。知县事者。凡山川里居。土风氓俗。其远近多少饶瘠。若为浇朴。宜周览目省丽于政。宁险远自惜耶。顾往实难。居无何。属当巡行。因戒吏卒往里中。出郭。渡渭水。至南山下。山尽阖。势不可进。见两崖间。勿坼若扉半启。土石中裂。类斤斧铲刻所成。然狭逼甚。望之疑径道无所通。吏前告曰。此往招垦路也。予勇而入。视其间纔容一骑行。导从不得列。羊肠佶屈。蛇盘回纡。宛转循岸壁。仰视天光。如在井底。度行且百里。已日暮无止舍。得里人穿室山间为神祠者。仅一楹。就休其中。明日复行。约五六十里许。连山皆分。境忽大辟。平原广陌。井聚庐落。悉见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