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一尚存。似宜仍用唐制。若用八股之人才。而使之理烦治众。此夫子所谓贼夫人之子也。

  京官必用守令日知录 
顾炎武

通典言。晋制不经宰县。不得入为台郎。魏肃宗时。吏部郎中辛雄上疏。以为郡县选举。繇来甚轻。宜改其弊。分郡县为三等。三载黜陟。有称职者。方补京官。如不历守令。不得为内职。则人思自勉。唐张九龄言于元宗曰。古者刺史入为三公。郎官出宰百里。致理之本。莫若重守令。凡不历都督刺史。虽有高第。不得任侍郎列卿。不历县令。虽有善政。不得任台郎给舍。都督守令虽远者。使无十年任外。从之。诏三省侍郎缺。择尝任刺史者。郎官缺。择尝任县令者。宣宗大中改元制曰。古者郎官出宰。郡守入相。所以重亲人之官。急为政之本。自浇风久扇。此道寖消。颉颃清涂。便臻显贵。治人之术未尝经心。欲使究百姓艰危。通天下利病。不可得也。轩墀近臣。备顾问。如不知人疾苦。何以膺朕眷求。今从谏议大夫给事中中书舍人。未曾任刺史县令者。宰臣不得拟议。宋孝宗时。臣僚言吏事必历而后知。人才必试而后见。为县令者。必为丞簿。为郡守者。必为通判。为监司者。必为郡守。皆有差等。未历亲民。不宜骤擢。因定知县以三年为任。非经两任。不除监察御史。此开元干道之吏治所以独高于近代也。明代纶扉之地必取词林。名在丙科始分铜墨。于是字人之职轻。而簿书钱谷之司一归之俗吏矣。汉谚有云。取官漫漫。怨死者半。风俗通而宋神宗尝谓宰臣曰。朕思祖宗以百战得天下。今以州郡付之庸人。常切痛心。后之人君。其以斯言书之坐右乎。

  州县品秩日知录 
顾炎武

汉时县制。万户以上为令。秩千石至六百石。减万户为长。秩五百石至三百石。唐则州有上中下三等。县有京畿上中中下下六等。品各有差。太祖实录。吴元年定县有上中下三等。税粮十万石已下为上县。知县从六品。县丞从七品。主簿从八品。六万石已下为中县。知县正七品。县丞正八品。主簿从八品。三万石已下为下县。知县从七品。丞簿如中县之秩。洪武六年。分天下府为三等。粮二十万石已上者为上府。秩从三品。二十万石已下者为中府。秩正四品。十万石已下者为下府。秩从四品。不知何年始改此制洪武十四年定考劾法府以田粮十五万石已上州以七万石已上县以三万石已上亲临王府上司军马守御路当驿道边方冲要者为繁不及此者为简后乃一齐其品。而但立繁简之目。才优者调繁。不及者调简。古时列爵惟五之意遂尽亡之矣。

  刺史守相得召见 
顾炎武

两汉之隆。尤重太守。史言孝宣拜刺史守相。辄亲见问。观其所繇。退而考察所行。以质其言。有名实不相应。必知其所以然。常称曰。庶民所以安其田里。而亡叹息愁恨之心者。政平讼理也。与我共此者。其惟良二千石乎。当日太守常得召见。或赐玺书。堂陛之间不甚阔绝。文帝谓季布曰。河东吾股肱郡。故特召君耳。武帝赐严助书。久不闻问。具以春秋对。毋以苏秦纵横。赐吾邱寿王书。子在朕前之时。知辐凑。及至连十余城之守。任四千石之重。师古曰太守都尉皆二千石今寿王为都尉不置太守故云四千石也职事废。盗贼纵横。甚不称在前时。何也。光武劳颍川太守郭伋曰。贤能太守。去帝城不远。河润九里。冀京师蒙福也。合天下之大。不过数十郡国。而二千石之行能。皆获简于帝心。是以吏职修而民情达。以视后世之寄耳目于监司。饰功状于文簿者。有亲疏繁简之不同矣。其在唐时。犹存此意。元宗开元十三年。上自选诸司长官。有声望者十一人为刺史。命宰相诸王饯于雒滨。御书十韵诗赐之。宣宗时。李行言自泾阳县令除海州刺史。李君奭自醴泉令除怀州刺史。皆采之民言。擢以御笔。入谢之日。处分州事。万里之远。如在阶前。夫人主而欲亲民。必自其亲大吏始矣。

  郡国守相得自置吏考 
赵翼

汉时郡国守相。皆自置吏。犹沿周制。唐时魏元同疏曰。周穆王以伯冏为太仆正。而命之曰。慎简乃僚。此令其自择下吏也。周官太宰内史。并掌爵禄废置。司徒司马。则掌兴贤诏事。是分任臣。而统以数职也。汉时。诸侯自置吏四百石以下。其傅相大臣。则朝廷置之。州郡掾吏督邮从事。则牧守自置之。按汉书高五王传赞。汉初诸侯得自置御史大夫卿以上。汉独为置丞相而已。是诸侯并得置御史大夫等官也。杜佑通典云。景帝惩吴楚之祸。乃罢御史大夫以下不令置。武帝又诏凡王侯吏职。秩二千石者。不得自置。则其令渐严。然二千石以下犹得置。故通典谓自置四百石吏也。此侯国自置吏之故事也。后汉书。和帝问陈宠在郡。何以为理。对曰。臣任功曹王涣以简贤选能。鲍宣为豫州牧。郭钦奏其举错烦苛。代二千石署吏。是置吏乃二千石之职。州牧且不得而侵之也。此郡守自置掾属之故事也。又郡守置掾属。并皆用本郡之人。杜氏通典。谓汉时惟三辅许兼用他郡人。按汉书循吏传。黄霸淮阳人。补左冯翊二百石卒史。如曰。三辅郡得用他郡人。其余则否。京房为魏郡太守。自请得除用他郡人。以欲用他郡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