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陈咸为御史中丞。总领州郡奏事。课第诸刺史。薛宣为御史中丞。执法殿中。举奏部刺史郡国二千石。所贬退称进。黑白分明是也。续百官志。御史中丞一人。注引汉仪云。中丞故二千石为之。或选侍御史高第。执宪中司。朝会独坐。内纠察百司。外督诸州刺史。盖后世都察院之职矣。刺史十三部。分为郡国一百三。其属县有蛮夷者曰道。公主所食曰邑。侯所封为侯国。每部有刺史。每郡有太守。守之下为都尉与丞。每县有令。小县称长。令长之下有丞尉。汉官员数。据表有十二万二百八十五人。而郡国官其简如此。至于令史掾属。多有通经术至卿相者。而十里一亭。亭有长。十亭一乡。乡有三老。掌教化。啬夫听讼。收赋税。游徼循禁盗贼。其非长吏而代长吏治民者。又未尝概从简省也。其时风气犹朴。故能成治。若后世之吏员。其中固无人才。而所谓里长保正总甲牌头者。又乌可多设乎。郡国县道下所注若铁官盐官家马官工官服官发弩官云梦官楼船官陂官湖官均输官铜官金官木官橘官牧司官圃羞官洭浦官羞官之类皆微末下吏不足道且多随时随地设立事过辄罢不常置者其正官则部刺史太守县令都尉丞尉外别无他官汉郡国官制可谓简矣隋于州于郡于。县但分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九等而已。至唐制郡县有赤畿望紧上中下之差。又有辅有雄。赤有次赤。辅有上辅。又有以赤兼上辅者。又有称中下者。未能详考。新唐书志。每郡每县下必详着之。惟为府者不注。于府下县下仍有。又于关内采访使所属之渭州下云。中和四年置。凡干元后所置州。皆无郡名。及其季世所置。又不列上中下之第。但言不列上中下。不知赤畿等字仍有否也。又张九龄传。刺史京辅雄望之郡。少择之新百官志注云。文宗世。宰相韦处厚议复置两辅六雄十望十紧州别驾。亦见旧书一百五十九卷处厚本传两辅六雄十望十紧名义亦皆未详。李吉甫元和郡县志。王存元丰九域志。欧阳忞舆地广记。及宋史地理志。皆有赤畿等字。杜佑通典州郡门。乐史太平寰宇记。皆无之。陆广微吴地记云。苏州名标十望。地号六雄。又欧阳詹文集。送常熟许少府之任序云。始入仕一由县尉。或中或上或紧。铨衡评才若地而命之。

此类亦当时通俗语。如元人杂剧。犹有赤紧字。大约似今世所谓冲繁疲难也。考之他书。俱无见。惟宋谢维新合璧事类。县官门曰。唐制县有六等之差。赤畿望紧上中下。京都所治为赤县。邑为畿县。其余则以户口多少地美恶为差。凡一千五百七十三县。令各一人。国朝建隆元年。应天下诸县。除赤畿外有望紧上中下。四千户为望。三千户以上为紧。二千户以上为上。千户以上为中。不满千户为中下。五百户以下为下。六等当作七等。不言辅与雄者。疑辅即畿。雄即望紧也。

百官表。虽言守治郡。尉典武职。而实守兼掌之。韩延寿为颍川太守。传中述其都试讲武甚备。翟义为东郡太守。以九月都试日。勒车骑材官士起事。如曰。太守都尉令长丞尉。会都试课殿最也。后汉书耿弇传。弇见郡尉试骑士。建旗鼓。隶驰射。由是好将帅之事。注引汉官仪曰。岁终郡试之时。讲武勒兵。因以校猎简其材力也。又后汉书百官志。注引汉官仪云。八月。太守都尉令长相丞尉。会都试课殿最。水家为楼船。亦习战。射行船。边郡太守。各将万骑。行鄣塞。烽火追虏。或言八月。或九月。或岁终。大约总在秋冬。淮南王安传。安欲发兵反。先令人作近郡太守都尉印。可见守尉互掌兵权也。又安与太子反谋闻。上遣廷尉监与淮南中尉逮捕太子。王与太子谋。召相二千石。欲杀而发兵。召相相至。内史以出为解。中尉曰。臣受诏使不得见王。王念独杀相。而内史中尉不来无益也。即罢相。观此知诸侯王国中兵权。相与内史中尉兼掌之。互相牵制。三者有一不肯。即不能发兵。

  出身授官日知录 
顾炎武

史言开元以后。四海晏清。士无贤不肖。耻不以文章达。其应诏而举者。多则二千人。少犹不减千人。所收百纔有一。文献通考。唐时所收进士。每岁不过二三十人。士之及第者。未便解褐入仕。尚有试吏部一关。韩公三试于吏部无成。则十年犹布衣。且有出身二十年不获禄者。自宋太宗太平兴国二年。上初即位。思振淹滞。赐进士诸科出身者五百余人。皆先赐绿袍笏。赐宴开宝寺。第一第二等进士。及九经。授将作监丞。大理评事。通判诸州。其余皆优等注拟。宠章殊异。历代未有也。薛居正等言取人太骤。不听。此太宗初一天下。欲以得士之盛。跨越前代。荣观史册。而不知侥幸之心。欲速之习。中于士人者。且数百年而不可返矣。又考通典举人条例四经出身。授紧县尉。判入第三等。授望县尉。五经出身。授望县尉。判入第三等。授畿县尉。进士与四经同资。是唐时明经进士。初除不过县尉。至今代则一入词林。更不外补。二甲之除。犹为部属。崇浮长惰。职此之繇。所以一第之后。尽弃其学。而以营升纳贿为事者。以其得之浅而贵之骤也。其于唐人举士之初制。失之远矣。宋初用人之弊有二。进士解褐。不试吏部。一也。献文得旨。召试除官。二也。今衒文之涂已革。而入官之选尚轻。二者之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