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以为在京之官。宜令久司一职。在外之官。宜令久任一地。京官任事。莫要于六部。凡主事员外郎中。并由本司升转。升至郎中。果才守兼优。亦加以京堂衔俸。俾令久管本司。他若六科七道。亦由本科本道升转。则人习所事。吏不能欺。而部院之务可得而理矣。至于外官亲民者。莫过府厅州县。贪酷者罪之。庸懦者罢之。才品卓异者特拔之。其余中材。并以九年为考满。州县应升。即升本府佐贰。府佐贰应升。即升本府知府。知府应升。即升本道。虽在中材。久于其地。则察于民情。明于土俗。而循良之治亦可冀矣。若谓地有肥瘠。缺有美恶。则外官既已均与养廉之资。京官如现在户部六科。均其饭食之费。则人无所拣择。久于其职。亦其所乐居矣。夫治天下之道。知人安民。二者而已。而知人尤先于安民。故曰。圣人养贤以及万民。贤不可多得。而中材皆可器使。今诚循资格以待中材。赦小过以求后效。专官司以尽职守。则天下多可用之才。天下皆可守之法。即天下无不安之民矣。

  省科条以培治本疏康熙九年 
御史徐越

臣窃惟风俗人心。实系治平天下之本。有司督抚。则关维持教化之源。恭绎传到礼部  上谕。首及人心风俗。中列致治美政十六条。后以作何训迪劝导。责成各官举行。倘获中外只遵。翕然丕变。即尧舜成康之隆理。不过此也。臣思州县为亲民之官。督抚为率属之长。欲其教化施行。岂可徒恃乎法令。我  皇上培养天下百姓。必先将治有司督抚之法令。宽平省约。使得释其顾虑。宽其拘挛。然后能养其精神。发其材智。尽其实心。以从事于教化之途也。譬如一家之中。父母未有不爱其弟子者。若父母终日多忧多惧。自顾不暇。安能周恤子弟之疾苦。故有司之以贪虐害民者。可以法绳之。而遁法之吏。其烦苦吾民者。则实无可如之何也。何以言之。自考成之法严。而爱百姓之心。自不胜其爱功名之心。而一味催比敲扑。户无宁宇矣。自缉逃之法严。则凡有迹涉可疑。及挟仇诬首。扳连无辜者。尽被搜究矣。自讳盗之法严。而被窃之家。即受失主之累。自缉盗之法严。而捕盗之役。竟成诬良之习矣。诸凡此类。皆由法令太严。遂不惜苛扰地方。以图免过。总之上惟以法令绳有司。而欲有司以教化兴起百姓。此必不得之数也。至于总督巡抚。为 朝廷封疆大臣。正[己](已)率属。察吏安民。是其职掌。乃水旱盗贼。何以销弥。士农工商。何以绥辑。未见有所责成。而终日搜求者。不过此文移之琐屑。日月之迟速。如钱粮则藩司主之。督抚止能稽其侵那加派之弊。至于册籍错误。解色低潮。安能一一经手磨验。而参罚并及之。则何也。刑名则臬司主之。督抚止能察其徇枉贿赂之弊。至于限期违误。律例疑似。一经该部驳改。而参罚又及之。则何也。在处督抚者。详于苛细而略于重大。而为督抚者。则又将任重责大之精神材智。尽耗竭于苛细之中。终日头绪纷纭。料理部件之指摘而不暇给。何暇讲求民间利害之源流。审察官吏才品之优劣。以仰副我  皇上教化百姓之盛心也哉。臣请  部议。课有司则以爱养百姓。使邑中无荒残流离者为上考。其余科条从轻省。俾其游刃有余。多方以行其教化。臣未闻教化大行之邑。而赋税犹烦追呼。奸宄尚难清肃者也。察督抚则以绥靖地方。使水旱不侵。盗贼渐息。官吏澄清。兵民和乐者为称职。其余参罚。各归有司。俾其神闲气定。先端教化之型。徐收教化之效。臣未闻能使属员各奉教化。而犹有丛脞以累上司之参处者也。此即仰体我  皇上以教化为先。不专务法令之意。实先试于有司督抚。于以坐致雍熙。克臻上理。所谓正百官以正万民者。此之谓欤。

  请省簿书以课农桑疏乾隆十一年 
礼部尚书王安国

臣于本月蒙  圣恩召对。一时冒昧陈奏。以中外簿书太繁。州县官疲于查造登答。无暇课及农桑。胥吏倚法作奸。滋弊转甚。但议及省繁就简。又恐人心即于懈弛。仰祈  皇上教谕部院及督抚大臣。心体察。随事减省。面奉  德音。以教谕未必人人体悉。或致误会。令臣告诸军机房大学士。酌量可行之道。并令臣缮折具奏。臣随至军机房向大学士讷亲张廷玉。敬述  圣旨。退而思之。臣前奏簿书太繁者乃用法之流弊。非立法之本意也。夫立法之本意。所以课功核实而防奸伪也。但用之不善。则本以课功。或因琐细而转致羁迟。本以核实。或不胜烦数而应以具文。本以防奸。乃本病未去而他病丛生。其事不外乎钱谷刑名。其弊莫甚于文书驳核。其源始于内部曹司。其流极乎藩臬州县。甚至州县书役。藩臬掾吏。声气相通。而本官反仰其鼻息。不得已因而用之。以求上下之无阻。欲其决吏胥壅蔽。知小民疾苦。何可得哉。臣愚以为不加分晰而议减省。诚恐不知者妄测  圣意。务为省事。而因以即于懈弛。若指明弊端。剔而去之。使弊去而法行。不惟与苟安玩愒之风不相涉。且于  圣明励精图治之意。实可仰体万一焉。谨以臣所深知者。胪列具奏。如报销钱粮。存与动支。数目不符。向经户部驳查。多有逐案登答。以某事案内先准销若干者。伏思在外动支。无不题咨有案。或以案牍浩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