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  会筹海塘情形疏雍正十一年 
工部尚书海望

臣等钦遵  谕旨。驰驿赴浙。所有到浙日期。及海盐乍浦先行兴工修筑。接济民食。海宁尖山一带。俟臣等查看明悉。再行确议具奏之处。业缮折奏闻外。今臣等渡江由绍兴府所属之萧山县。并河庄山等处。将浙省江海情形。详加查阅。江海之门户不同。水性各异。水道之迁徙靡常。其中有人力所能为者。有人力所不能为者。凡人力所能为者。自宜分别缓急。次第兴修。今将臣等管见。敬为我  皇上陈之。伏查江海之门户有三。省城东南龛赭两山之间。名曰南大亹。禅机何庄两山之间。名曰中小亹。河庄之北宁邑海塘之南。名曰北大亹。此三亹形势。横江截海。实为浙省之关阑也。再查江海水性。凡海皆有潮。潮皆暗长。惟浙省之潮。与他处不同。缘海潮自东而西。江水自西而东。每遇春秋朔望。潮汐盈满。江流陡发之时。互相搏击。突起潮头。势甚雄悍。若再遇飓风。势必汹涌。故历来为患者虽在于潮。而所以助潮为患者。则又在于江与风也。再查江海水道。虽中小亹适当南北两岸之中。江水海潮。若由此出入。则两岸无虞。但中小亹地面。不及南北两大亹之半。且山根余气。似若绵联。潮过沙淤。偶通旋塞。所以不徙而南。即徙而北。徙而南则南岸尚有龛常等山。连络捍卫。萧山等县。虽有冲刷之处。为患犹轻。若徙北。则北岸仅有塘工。藉资备御。倘有溃溢。关系甚巨。今查南大亹。早已淤成平陆。数十年前。尚由中小亹出入。嗣后逐渐徙至北大亹。故年来北大亹之桑田庐舍。已成沧海。若欲遏抑江海之狂澜。使其仍归中道。恐非人力所能为者。臣等凛遵  圣训。细加详勘。凡于海塘有益。而人力可施者。靡不悉心筹划。以仰副  圣怀。今公同看得海宁之东南。有尖山耸峙。镇锁海口。其西有一小山。俗名塌山。相去百有余丈。水底根脚相联。尖塌两山之间。相传向有石坝。堵截水道。有此坝石。北岸护沙。时塌时涨。后被修塘人役误取其石。修补塘工。北岸之沙。至今有坍无涨。臣等相度情形。现今江水大溜。紧贴北塘。直取尖山塌山之间而出。引入海潮。冲激塘身。护沙日卸。伏思水来沙去。水去沙来。理固有之。若于尖塌两山之间。照旧堵塞。使江水海潮仍向外行。则北岸护沙可望复涨。果能北涨。自必南坍。水道亦可望其南徙。但春夏之交。潮汛正大。难以兴工。俟冬初水落。拟用石块设法填塞。似犹人力之所能为者。至于仁宁二邑海塘。所有应修应筑工程甚多。一时难以并举。自应分别先后。逐渐兴修。其自华家衖以东。尖山以西。一带塘工。有草塘并条石块石塘不等。内有大学士朱轼。于巡抚任内修筑之石塘五百丈。完固无损。又新建之条石塘。石块虽小。尚属整齐。均无庸修补。其余块石柴草各塘。以及翁家埠万家闸。去年冲塌之处。有已经粘补者。有现在动工修筑加谨保护者。但草塘易于朽烂。块石旧塘亦易坍塌。若使仅仅粘补。年年抢修。岁需钱粮。盈千累万。积至数年。不可胜算。而塘工之单薄危险如故。非经久奠安之计。似应改建大石塘。庶可垂诸永远。所需工料。约银一百八十余万两。所用夫役木石。及运送船只等项甚多。即使用力趱修。非历数年之久。不能告竣。伏查总督臣程元章。业经奏准开捐。以资经费。若尽其所收银两。按年动支修筑塘工。渐次可以告竣。而 国帑亦不致于糜费。且臣等现议堵塞尖山水口。若既堵之后果能沙涨护塘。则石塘可以不必改建。倘尖山既堵仍无涨沙。再行改建似亦未迟。

惟是翁家埠一段草塘。其地脚系活土浮沙。恐难钉桩砌石。或仍用草工堵御。虽须时加粘补。而地面不过十余里。每年所需无多。至塘内地势低洼。及塘背附土单薄之处。现今即应培补。所需培补之土。沿塘或无官地挖取。应照河工之例。交与地方官逐段确查。酌量购买民田应用。仍将所买民田额征钱粮。查明题豁。又查雍正二年。风潮偶大。海水漫溢塘面。损伤民田庐舍等。窃思骤雨狂风。不能预测。若仅此一层堤岸。未为万全。且现在石草各旧塘。一时未能改筑。应请于海塘之后。添筑土备塘一道。比旧塘再高五六尺。务令于今年秋汛以前。上紧趱筑完工。万一风潮泛溢。有此备塘抵御。可以护卫。再查仁和至查浦一带海塘。不下三百里。若无专管人员。将来不无废弛之患。查河工定例。专设文武官弁。董其责成。今浙省海塘亦甚紧要。前经题委杭嘉湖道一员。带管工程。非其专责。所设杭嘉海防同知二员。千把总各一员。兵二百名。亦恐照料难周。应请专设道员一员。添设同知一员。守备二员。千总三员。把总七员。兵八百名。所设官兵。不无岁需俸饷之费。但查塘工岁修钱粮。现今每年不下数万两。此后如有粘补工程。即以兵丁充夫工筑。则岁修钱粮。可以少减。且设有官兵巡查照看。随时修补。既可保固塘江。而于工筑之暇。仍令勤加操演。则海疆亦得藉资防御矣。

  拟海塘疏代 
曾镛

臣闻水性善下。激之则强。洪流虽横。顺之斯靡。故防水之道有二。有以刚杀之者。石唐是也。有以柔杀之者。柴塘是也。杀之者柔。则水之击也亦柔。近乎顺也。杀之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