赴京谋干、希图议准、道路之言、固属无据、惟该商等惟利是图、惯于钻刺、此言亦未必尽出无因、国家大计、岂容商人暗为营谋、是关于鹾务者犹小、而关于 国政者更大、现在纲纪肃清、该商等虽未能售其技、然不可不防其渐、臣既有所闻、理合附片具陈、伏祈  皇上圣鉴、谨 奏、道光七年十二月十九日、奉上谕、前据那彦成等奏请将长芦盐价改用银桩一折、当其甫经奏上、朕即觉其有许多窒碍之处、如果无碍民生、有裨国课、可以权宜变通、俾鹾务日有起色、是以户部核议覆奏时、降旨交该督抚盐政等体察情形、通盘详核、据琦善杨国桢先后覆奏、虽俱称于民食无碍、而计算易银折钱之数、仍系有增无减、即谓将从前加价三文减去、核算不甚增多、不知前此之加价限满、即当停止一经改用银桩、将来永为定例、是盐价暗加、民间究不免于食贵、且鹾务能否实有起色、尚须试行一二年后方能定议、所奏均无把握、陡然更改旧章、有累民生、尚复成何政体、所有该督前奏、着无庸置议、钦此、

  呈贺耦庚师   
俞德渊

承询江南有无奸商可以惩办。此事非悉数所能终。谨为言之。岸商代人卖盐。以他人之财供其挥霍。久为扬商之害。去之不足惜也。若扬商则挟本求利。其从前之作奸犯科者。久皆歇业。衣食不能自给。虽置之重典。于事亦复无济。现在稍可支撑者。不过一二十家。多系借资行运。自数年以来。风波屡作。亏折渐多。人人有保家远害之思。前因星使临江。谣言四起。草木皆兵。大势几于涣散。自渊上春到此。待之以至诚。示之以无。畏人心始稍稍安帖。兹惊魂甫定。而遽欲齐之以刑。不但将现在之商驱之使去。彼闻风者。谁复敢挟巨赀而蹈不测之险乎。且历来盐务之坏。盐政运司。实难辞咎。今皆置之不问。而惟商是求。是犹舍愤军之帅。而归过于士卒。非公论也。即今日之不能整顿。非尽商不用命。乃官不恤商所致耳。各省岸费。以数十万计。各衙门陋规。大者数万。小者数千计。以至关隘之刁难。书役之需索。地匪之讹诈。无一不取诸商。而官视以为常。置之不问。商力几何。既输库藏六百余万之课。复供各省各岸数百万之费。安在其不日就雕敝也。而且以库之挪垫为商罪。其罪实在运司。商不能主也。以江船之带私为商罪。其罪实在船户。商不能禁也。以盐价之昂贵盐色之搀和为商罪。其罪情尽雪。实在水贩铺户。商不能与闻也。去岁为极敝之时。犹收二百万之课。若以 国初之盐课而计。已属逾额。今因科则太重。仅足三分之一。然已倍于中省之赋矣。矧此两百余万之课。即出自一二十家疲乏之商。若不培植之。而复芟夷之。将并此而无之矣。即如裁费一事。扬州办贡办公之费。减存三十三万。汉岸公费减存三十八万。江西减存十七万。今计上年用项。扬州用二十四万有零。视原减之数又减矣。汉岸则用八十余万。较原减之数多至四十余万矣。江西则用三十余万。较原减之数多至十余万矣。商人获利几何。减盐价则身受其实。减浮费则徒存其名。此中委曲情形。安能人人而告之。大抵天下有可行之权者。未必知之果真。而知之真者。又未必有可行之权。运司之权。督催商运。谨守筦钥。是其职也。其它则呼之而不应。维扬咫尺之地权。虽不能及。尚可以情理通之。若外府外县。则无可措手矣。制军之权善用之。第可及于本省。不善用之。即本省亦阳奉而阴违。而况能及于外省乎。淮盐营销六省。上下各衙门不知凡几。凡与盐务有交涉者。无不于盐有沾染。安得合数省之官。常齐心协力而为之。今欲有利于商。必将不利于众。夺众人之所利。而强其所难。此不可得之数也。然众之利不去。则商之利日微。 国家之课亦日绌。此亦相因之理也。在昔极盛之时。未尝无弊。行之百余年。踵事递增。其弊日甚一日。沿至于今。已成积重难反之势。于此而欲改弦更张。非大有权力者不能。渊何人。斯敢希冀其万一乎。治盐务者。不能为商保本袪弊。而徒咎乎商之无良。犹之治地方者。不能为民兴利除害。而归咎于民之不善。试思国家设官之谓何。而以牛羊之放轶倒毙。谓牛羊实自为之。非求牧与刍者之罪。抑亦巧于自诿矣。渊自知力薄任重。纵不自为之图。亦终必得罪而去。不过姑存此说。以自抒所见已耳。然斯言也。闻者必谓袒护商人。为运司之通病。幸望吾师秘之勿宣。统俟吾师来年出山时。渊如尚留未去。当将一载以来。所揣摩而知之者。为吾师倾囊倒箧而陈之。即从此永入山林。于人世不相闻问。亦无所憾矣。

  上贺耦庚制府书   
俞德渊

前函尚未封发。顷复接奉赐书。伏承教诲殷拳。曷胜铭感。两淮盐务之难。并无深文奥义。只私盐充斥官引滞销二语尽之。办盐务者。止办得能销足矣。运司之权职不出于运。不销则何由运。闾阎生齿日繁。无业穷民。衣食于盐。睯不畏法。如江船脚私粮船夹带。以及川芦闽粤各私。其占碍官盐销路者。岂止数倍。以致官引到岸。累年不售。成本占搁。愈占搁则愈难流通。商本日蹙。转运愈难。新商闻风。益形裹足。此盐务之所以弊也。减价敌私之说。言之似觉可听。其实终归无济。盖官盐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