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调充额者。或限于见闻。不无遗珠之叹。其有自备膏火。愿来附学者。待视无二。但不宜妄相菲薄。私立党羽。山长视诸生如子弟。断无厚此薄彼之心。诸生宜深体此意。敬业乐。傥稍有隔阂。恐启末俗侈肆凌驾之习。所关世道人心。实非浅鲜。

一每月朔望。山长率诸生衣冠谒圣。谒圣既毕。诸生以次诣谒山长。此虽仪文末节。然古人一拜一跪。精意存焉。常人之情。晏居深处则肆焉。斋明盛服以承祭祀。惰者恭。侈者敛矣。悬古大人君子于胸中。则世俗委琐之见顿消。故监观陟降。贤者以之凝心神而束筋骸也。三日不见叔度。则鄙吝复生。见君子而后厌然。有道之不可不日亲也如是夫。诸生慎勿视同繁文。托故不诣。其明理者。尚宜先为之倡。若依违观望。则自外于名教矣。

一夙兴为学者第一要务。舜之徒鸡鸣而起。孳孳为善。故朝而受业。士之职也。清明在躬。志气如神。古人谓此时求道则易悟。为事则易成。良有以也。诸生宜黎明即起。温诵四子书。反复涵泳。果能澄心静契。则本日神志自敛。放心自收。虚灵自澈。大学知止而后有定一节。尤用功切要语。宜时玩味胸中。此心有主。则本日任读何书自有要领。不然。虽多奚为。

一钞录宜分三项。所以内体而外用也。诸生平日读书。凡遇学术精深渊微之处。录入内篇以厚本原。典章政事。崇论宏议。远略壮猷。录入外篇以广措施。权谋术数。兵机诡道。录入杂篇以应急变。斯为本未兼该。细大不遗。

一近人著述。必以注经注子当之。否则不得与。斯殆亦时贤习气。注经注子。非真有所得。足以补前贤而牖后学者。慎勿轻为。其轻为者。或铺张门面。藉欺流俗。或自忘浅陋。敝帚千金。终为雅识所讥也。此次精舍。实欲为 国造数有体有用之才。非可仅以博闻强识塞责。诸生匡坐。或论古人之贤否。或辨学术之是非。或议政事之得失。皆可谓之箸述。不必如各省精舍。例以解经若干条。考订制度若干篇也。然古昔制度。通才岂可不知。要在重本轻末。由大及小而已。诸生识之。

  讲书议  
陈澧

吾粤老师宿儒。教授生徒百数十人者谓之大馆。其来久矣。此风气大可用也。论语曰。齐一变至于鲁。鲁一变至于道。大馆者。一变而可以至于道者也。省城及近县大馆师十余人。弟子千余人。所讲授者四书五经。朝一讲。暮一讲。仿古人鼓箧之法以集众。师升讲堂。南面坐讲。弟子两旁坐听。美矣哉。古人授经讲学。何以异此。此天下所罕有也。然则学术日衰人才日少何也。但为作时文计。而非欲明圣贤之书故也。夫讲圣贤之书而但视为时文计。学术安得不衰。人材安得不少。然欲兴学术。作人材。何以兴之。作之。以教官欤。以书院欤。教官不讲书也。书院不讲书也。就令讲书。一学讲之。各学不讲。一书院讲之。各书院不讲。欲其成为风气。断断难也。幸有十余大馆。讲书久成风气。兴学术。作人材。不望之大馆而更何望耶。今欲大馆讲书。勿专为时文计。必使学者。知此书为圣贤教我治人之法。非为我取科第之物。以朱子集注章句之道理。切实而讲明之。且不可急急而讲。今大馆限一年讲尽四书。太急矣。讲论语必二年而毕。大学中庸孟子一年而毕。使其学者。三年而通四书。而后进而讲五经。夫能通四书与能为时文者。相去不可道里计也。且能通四书。又断无不可为时文者也。即使弟子祗为时文而来。然而数十百人中。必有数人气质稍清。见识稍高。可以引而进之者。况讲书者自讲书。讲时文时仍讲时文。亦何害于其作时文也哉。如此。则变讲时文之风气。为授经讲学之风气。其有益于学术人材者甚大。但恐时文风气。牢不可破。闻此言而笑之。以为迂阔。且有以为相诋诃者。所谓夜光之珠。以暗投人。必遭按剑。则非澧所敢知矣。

  乡塾读书法序
李兆洛

古之教弟子。无所谓读书也。朝夕学幼仪而已。比其少长而知识开。于是乎学乐然后诵诗。学礼然后读书。而所谓书者。非国家之典章制度。即古帝王贤圣之彝训善言也。盖其少也。止求驯调其血气。防闲其心志。迨乎心志渐明。血气渐固。则以义理养之。法度闲之。故中材者易以成。而不材者不至于自弃也。自战国而后。书策稠浊。汉兴而折衷夫子。定六艺之科。于是乎学者以读书为事。则稍骛于文词矣。今之学者非读书也。读文词而已。六七岁而入塾。即梏绳之以义理。义理稍明矣。则竭于文词。而并其义理而弃之。呜呼。其汨没人材也久矣。此亦非独为父兄者之过也。习俗之锢人。而法制未尽善也。泉南先生病其若斯。取程氏端礼读书分年日程。括义类。兼采昔贤养蒙训学之遗言附之。题曰乡塾读书法。条其体例。问序于予。予虽未获见全书。而其勤拳审择。立规措矩。亹然有志于本。约可窥见。以推之天下可也。乡塾云乎哉。爰为推广其意而言之。

  金山张堰镇义塾记代      
张文虎

古者闾里之塾。设之于官。由是以达于庠序。既立之师矣。自闾胥以至州长。又各以其期属民读。考其德行道艺。善则书之。恶则纠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