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救之机也。乃自设立钞局而后。凡搭放之项。均不能流通。有以钞买物者。或过昂其值。或以货尽为词。八旗兵丁所得钱粮。皆养赡身家之用。今所领钞票。不能买物。则日用愈绌。强欲买物。则滋生事端。自正月以来。臣留心查访内外兵民及大小铺面。均视钞为畏途。未见行钞之利。且见行钞之害。若不亟求通行之法。数月而后。必致兵民俱困。商贾歇业。其患不可胜言。 京师根本重地。一念及之。实切隐忧。臣日夜筹思。求所以流通之策。以救窒碍之獘。谨就管见所及。为  皇上敬陈之。盖钞之不行因不能取信于民。其不能取信于民由于无钞本。方今帑项不足。司农竭尽心力。似此巨款。岂能遽筹。而所发兵饷公费。零星钞票。兵民日用所急需。若有钞而无从取钱。无怪民间怀疑而不用也。臣之愚见。于无可筹划之时力求转移之策。窃谓内外城官钱铺。系 国家赀本所开。而各官钱票。民间皆知宝贵。缘私钱铺或有失业之时。官钱铺决无关闭之虞也。拟请  旨饬下户部明定章程。每发钞票。准其倒换各官钱票。缘各官钱票。通行已久。即可持向各钱铺转用。而户工两局所铸大钱制钱。除搭放外。尽数接济各官铺。为开发钞票之用。似此酌量情形。妥为办理。则一转移间。庶可疏畅。民间日用既便。自可渐渐通行。行之久则信之深。始则必欲取钱者。久可乐于存钞矣。抑更有不必实与钞本而钞法可期畅行者。上年奉  谕旨。各省地丁关税盐课。皆准搭交钞票五成。仰见  圣识英断。决无轻钞重银之见。窃思内外臣工。未能仰体  皇上大公之意。且内外各衙门在官人役。均愿各项交银。不愿各项交钞。交银则平色火耗。种种需索。交钞则无利可图。势必多所阻挠。而行钞决不能畅。臣愚拟更请明降  谕旨宣示中外。凡各省正杂款项。自五成以下。无论三成四成。必得搭有钞票。方准解部。拟按省分之远近。以定限期。逾限而全行交银者不收。使天下晓然于银钞并重。  皇上视钞宝贵如此。则天下争相宝贵。各省必讲求钞票搭交官项。小民趋利若骛。必以银换钞。而钞之行乃大畅矣。议者或曰。如是则 国家每年应收千数万银。易为千数万钞。行之既久。库中必至有钞无银。此犹轻钞重银之说也。  皇上富有天下。不在蓄积之多寡。而在货财之流通。且入项以钞收。出项即以钞放。何虑有钞无银乎。且更有推广以便民者。民间银钱皆有经纪。随时定价。藉长落以渔利。今票银每两作制钱二千。宝钞二千作银一两。经纪无从牟利。遂致扞格不行。拟请惟官放官收。仍遵定例。至民间行用。则任其随价长落。由顺天府五城出示晓谕。盖绳以法而未必即行。动以利则未有不行者也。

至借给商民之议。亦为救时一策。惟部议五家环保。二月后即抽本。各商恐有拖累。且为期太促。故虽亟思呈领。而仍裹足不前。拟请嗣后如有愿借商民。但取殷实铺保。不必限以五家。径赴钞局呈领。无庸由五城转发。借给之钞。须造数十千以及百千整钞。方可架空运用。并明白晓示。还本时仍收钞票。自借之日起。即三厘行息。按月赴局交利。宽以一年之期。使得行用周转。一年之后。按月交本一成。十月而毕。如一年限外。本利不能呈缴。治以应得之罪。商民畏法多而玩法少。并以钞借。即以钞还。必踊跃争先。祇虑其不敢领。无虑其不能还也。臣伏思我  皇上宵旰勤求。无非为天下生民计。一自银价日昂。外省官民交困。西商囊括而去。京城生计日艰。钞法之行。原以济时世之艰。而苏天下之困。无如物价腾跃。民气愈蹙。大商小贾。走相私语。谓生平贸易所积锱铢。异日悉成废纸。虽三令五申。告以钞票。即抵银钱。而阴奉阳违。仍相观望。所以然者。钞法不能取信于民。故必筹各省流通之策。各省流通。京城亦行之必畅。又使之随价低昂。有利可谋。宽限缴还。有资可运。易曰变而通之以尽利。记曰来百工则财用足。但使不匮之原操之自上。即各足之富藏之于民。斯诚厚生利用之大权。而万年有道之长策也。臣为通行钞法起见。用敢缕陈。伏乞  皇上圣鉴。

  流通钞法宜筹实济疏咸丰四年         
杨重雅

窃闻咸丰三年以来。所放宝钞见在概行发钱。官民商贾。无不鼓舞鼚轩。顾臣以为 朝廷发一令。行一政。必大利真能在 国。实惠真能及民。而后为斟酌尽善。若制度纷更。徒饱奸商之溪壑。甚无谓也。臣谨就管见所及。条举数则。敬为  皇上陈之。一收钞宜筹妥速也。臣闻总局收钞。隔日一次。收钞之日又定限收数十号。每号又定限不得过一百张。持钞赴局之人。多有守候竟日不得交入者。此商人办理不善之情形也。旋经户部出示。改为按号掣签。每掣十字每月隔日验收一字等语。较商人所办。似为妥协。顾臣尤有疑者。闻宝钞有六百万串。谅不下六百字号。今以隔日一字计之。一月对十五字。一年仅能对一百八十字。统计六百字对完。应在三年零四个月后。中间尚有封印日期。三年中又应扣三个月。积日更多。以此而云流通。臣未见其可也。臣观户部告示云。总局内有一百二十人。臣愚以为每日以二十人收钞。一百人对号。计以一人对一千张。似不为多。十人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