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挟银积以权轻重而操其奇赢。一旦钞币得行。是夺其所恃也。吾见上下交征利而民以不安。则何如仍旧贯也乎。余曰。是故不禁其交易也。银之在民也。其出入也听之。其赢缩也听之。特地丁不以为科则。盐关不以为额课耳。且钞之输于官者一。银之流于民者十。民固无不便。行之既久。则民自耳目改观。思虑变易。将转其爱纹银番饼之心。易而爱钱钞。如是者又有年。民将唯钞之行。其视纹银番饼。不过如金玉珠玑充耳目玩好之具。其以为货者几希矣。夫银之为物。寒不可衣。饥不可食。然而民贵之者。以上敛之故耳。其于钞也亦若是焉耳。且吾尝征之市价矣。平时易银。每两不过十四百数十文。及至钱粮起解时。骤昂至一二百文不等。然则银之贵也。非自贵也。官使之贵也。官诚不使之贵。则银固无从而贵矣。按明洪武八年。禁民不得以金银为货交易。违者治其罪。有告发者。以其物给之。立法若是之严也。而民不从者。以其不便也。民有金银。民自交易。而上以一切之法绳之。此必不得之数矣。则何如以渐制之。使迟之久而应。迟之又久而后应乎。桴亭陆氏曰。欲行楮币之法。须如唐飞钱之制。其说令布政司或大府立银券司。朝廷发官本造号券。令客商纳银取券。合券取银。出入之间。量取路费微息。如其说。是犹以银为货也。以银为货则银重。银重则钱轻。且客商之信朝廷也每不如信银号。果尔。则银券亦有所不行者矣。然则邱秀瑞铜钞之说不可乎。曰。是固有当十当百之钱在。无须乎钞也。如虑其用劳易敝。质薄难全。则必仿高丽茧纸法。务令精密坚致。不易作伪。且以定十年更换。亦不至断烂而易敝也已。吾尝见洪武宝钞。至今多有存者。字迹尚明划。印文宛然。安在其易坏而难辨也哉。至其数必以一贯为断。通行一品。庶不以多而易淆。若如王亮生钱币刍言。则自一贯至千贯。品式多端。愈难照验。则断乎不可行也。

 云间姜子筱湄曰。造钞之法。当用丝织就。如金陵之线法。一面本色。一面浅蓝色。中以黑色丝织就直若干。或一千。或一两。上盖用户部印。其本色一面。用黑笔填写年号。又一行。填某省钞若干号。上盖藩司印。其四面边皆织就。印外四边。仅空工部营造尺之三分。以便填写别项字样如是。则伪造较为不易又胜于纸钞之易于浥烂。又云。纸钞之说。嘉庆初年。法时帆上言及之。颇逢  上怒。似以 国家有谶记不得行用楮钱耳。王亮生之书刊出。林中丞曾欲访按之。以陈怡二公力劝之始罢。此所以变纸而以丝织之说也。

  行钞引议  
杨象济

钞有十不可行。而今国计日绌。议及于此。亦事势之不得不然。然废钞不行。而所以筹裕财之计者。岂无道哉。何谓十不可行。钞者纸而已矣。畏水。一也。畏火。二也。行于海内。不能行于海外。三也。使民以银买钞。是所重在银。民知上重在银。谁以有用之财。易此无用之纸。四也。上既行钞。必禁民之用银。民不乐从。则必私相行用。不肖官吏从而督责之。则富民必大累。富室不安。而人心不足恃矣。五也。唐宋所云交子会子飞钱。即今之会票。以票可易钱。且有轻赍之乐。故以为便。今所谓钞者。有纸而不能易钱。谁欲得之。六也。金银之物。尚可伪造。自行钞引。私造尤多。不若金银之易辨。一旦受欺。无异被。即使立法以纠之。而大利所在。迄不能止。七不可也。今所以必欲行钞者。以银之日少也。不知两间之银。止有此数。不在上则在下。今上既银匮而用钞。是欲取偿于下。不知今日之银在百姓者。亦日见其尽。雅片漏银。入海不反。徒取其将尽者以拥于上。必使民间无银而后已。而狡诈之夷虏。反将挟银以诱我民。此不测之害。非可以一端计者。八不可也。汉人以鹿皮为币直四十万。又造白金三品。皆武帝穷兵极欲以致。民穷财匮。出此下策。其时盗贼充斥。乃使暴胜之绣衣持斧见得即斩。终不能安。使非轮台之悔。则天下事固未可知。然汉用财重榖帛。又有贝币钱三者相权。不专取于银。今上下使用惟银。是以银日不足。今复严法以括之。则人心必大恐。而私相交易。银益贵而不复通行。利未见而害已乘。九不可也。国家经费。岂止一端。今既行钞。百官之薪俸。各省之兵饷。皆以此代。立法一定。谁敢违之。得之而不能易钱。穷乏必甚。穷于上而剥于下。官府之贪赃。胥吏之弄法。将有不止如近日者。如得其情宜哀矜而勿喜。悉惩以法。恐不可以胜诛。十不可也。

然而欲纾今日之急。舍此之外。有三策焉。一曰州县之赋入宜变更也。两税征钱。已属唐之獘法。更易以银。于是火耗之说起。国家得其一。州县得其二三。近时顾炎武痛切言之。欲令天下征税。皆如德州之钱。使贪吏不能隐累累之赃。今即不能尽其说。然除解京银两外。其存库解司各项。悉易以钱。民间完税。银钱各半。则二者持平。天下常余一半之银。而火耗之累亦免。公私交利。无踰于此。况银七钱三。 本朝定制。但官吏苦于火耗。不遵循耳。二曰市肆之销金宜严禁也。百物权衡。皆倚银为上下。而足以制其轻重者。钱之外惟金。昔之巨室。银钱外必藏金器。或为妇人首饰。或为玩好之具。虽曰华靡。然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