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及事。傥无款可拨。必将预取于民。操切太急。恐抗粮抗差。别滋事端。必所不免。外省情形。各有不同。在因地制宜。酌量办理。督抚大臣。受  恩深重。当此经费支绌之时。如大钱可以疏通。岂不尽心筹划。

臣非谓大钱必不可行。似宜以大钱为母。以制钱为子。必子母相权。而子多母少。方可渐次通行。尤必禁令画一。不致朝更暮改。庶足取信于民。  上始而静听。继则连声相应曰。据此。无论官运商运。仍是不行。对曰。若能行。自然流通。不待贩运。情事实是如此。臣不敢一言欺饰。各处行使大钱。城内行使。城外即不能行使。如何得谓流通。今市中但见大钱。不见制钱。小民实是不便。穷民日用零星之物。仅值数文。即物价亦必有奇零。市上只有当十大钱。并无当一制钱。岂非不便。今百物腾踊。实由于此。盖官以一钱为当十。民以当十为一钱。欲救此獘。只有添铸铁制钱。停铸大钱。以平其势。 国家用钞票大钱。原为每月搭放兵饷起见。惟多搭几成制钱放散。则多一成制钱。自能平一成物价。今户工两部不多铸制钱。臣曾访问其故。据云。工本太费。须两文钱铸一文。似是物料工价底本太贵。臣在直隶。见宝直局所铸铁制钱。虽无大盈余。不至如是之费。 国家钱法惟无余利。则私铸不禁而自息。其利权可操之自上。今市上不见制钱。非是无制钱。乃是市侩居奇。银一两换大钱八串。换制钱四串。 朝廷多方疏通大钱。立一法即增一獘。皆为市商所假借。以遂其操纵伸缩之计。愈欲重大钱。而大钱愈轻。实由科条太多。朝更夕改。民无适从之故。 国家先不自信。何能取信于民。前闻顺天府出示。不准挑剔大钱。奸徒因故持破烂大钱买物。有不收者。即勾通差役。以阻挠大钱向其讹诈。顺天府查知前示生獘。又出示准挑剔破烂大钱不用。遂有借挑剔而不收大钱者。民间遂讹传不行使铁大钱。而铁大钱竟废而不用。此禁令不一之一端也。现在市上并不见有当十铁大钱。则民间不用可知。乃户工二部犹日铸铁大钱何也。 国家设法疏通。报捐则收铁大钱二成。今方平粜又全收铁大钱。将来大钱尽归于官。只有搭放兵饷一途。兵持铁大钱无处使用。贫民小贸所得铁大钱亦成弃物。是兵民交困矣。且御史条陈各持一说。固有目击时艰为民生起见者。恐或因  皇上意在疏通大钱。揣摩迎合。附和进言。议论纷然。徒足惑人听闻。亦所不免。若因之多立章程。流獘愈甚。即如银票钞票。本系一例颁行。乃无端自分轻重。欲废银票而专用钞票。又准以银票而换钞票。无怪银票日轻也。  上问曰。直省物价已腾贵否。对曰。收三成大钱之誊黄初张。物价实已渐长。直省钱粮旧章。似未可轻改。或于三成银票内。有愿交大钱者。当听其便。其零星小户银不成两者。亦听交大钱。似不宜限定成数。致有窒碍。今岁上忙钱粮。若不早定画一章程。必多观望。臣窃谓三成大钱章程。未免操之太急。人见  谕旨严切。惧干阻挠之罪。势既难行。必至阳奉阴违。诸獘丛生。  皇上问及臣。臣实不敢一字欺朦。  上颔之。臣廷栋退出。

嗣至 朝房。见大农翁协揆。问及大钱可否流通。谨以所奏对。大农亦以为然。先是户局日铸大钱八成。制钱二成。即因是易为制钱八成。大钱二成。继见少农沈公兆霖。时管理钱法堂。廷栋亦进言如前。少农称快。属廷栋具折上陈。廷栋以现为山东官。  皇上问及。故不敢不直陈。究不敢出位具折陈直隶事。少农复亲至寓谆切言之。廷栋谨谢。谓可俟新任直督谭公廷襄奏止之。廷栋复谒枢庭穆公荫。敬述奏对之言。穆公亦击节。谓胸中郁气今为一畅。廷栋因问曰。公既以栋言为然。当日与农部会议时。何不阻止。公曰。诸邸力持此议。余力不能禁耳。廷栋至东省后。即以所奏对寄书直省钱方伯炘和。方伯亦深称之。谓制军将任。可以奏明挽回。后制军 陛见。与诸邸会议。遂得停止收三成大钱之议。而民心始靖。足征时政之獘。特患无人上达。今  圣主从善纳言。虽 朝议意在必行之法。但能明指其獘。无不立即俯从。而举朝每以  诏令已行。遂诿为不能补救何邪。己未仲冬月。臣吴廷栋追忆恭纪。

  请罢大钱疏咸丰九年      
赵树吉

奏为大钱流獘滋深。请复制钱。以重圜法而苏民困。仰祈 圣鉴事。臣窃见自春入夏。雨泽甚稀。 皇上轸念民依。虔申祈祷。近已甘霖渥沛。秋成自可无虞。然而货物倍昂。民生愈蹙。人多歇业。饥莩日增。就中八旗。尤为穷困。其故何哉。盖京师之患。不在偏灾之为害。而在大钱之不便也。溯查军兴以来。添铸当十大钱。原欲于权宜通变之中。仍寓利用便民之意。无如有司过计。规制繁兴。私铸乘之。渐形窒碍。祗以法令明肃。申戒再三。市肆遵行。至今未废。然奸商驵侩。任意低昂。银钱贵贱悬殊。流獘因之日甚。夫钱少则贵多则贱者。古今之通理也。今大钱满京师。而行使不出百里之内。以至每银一两。约易京钱十七八千。商贾贩物以银。出入恐多折耗。增价求利。势有必然。所苦者。小民罄从前十日之资。不能供此时一饱之费。于是纷纷歇业。无以为生。老弱行乞于街衢。壮者窜身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