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藩同变。台湾未服。岁用兵数十万。而不闻饷乏。则由   圣人清心寡欲。 宫廷内外。事事撙节。故临大变而宽然能应。不独爱民之仁。亦所以自为计也。自是以来。承平日久。文武恬嬉。版图日辟。费用亦增。故干嘉之际。一遇兴师。而即用开捐之举。   圣人非不知事之非善也。以为科派于穷民。不若筹资于富户。且因其自愿。而又非抑勒之也。而御史袁饶犹力争之以为无益。言虽未行。然事平而即停捐。 朝廷之意亦可见矣。比年粤匪之祸。汉唐以来所未有。糜烂已极。费亦日繁。劝捐不足。不得已而抽厘。广东商货最盛。至专派大员以督之。湖北抽厘之议。创自孙司马谋。因其乡胡廉访大任言于巡抚胡文忠行之有效。军糈以继。而人无怨言。诚以饷归实用。藉兵以卫民。廓清四境。军民交利。一岁厘金之入。倍于额征之钱粮。可谓盛矣。然至咸丰辛酉。东征师发。又增大饷。文忠即忧之。有饷糈不给之檄。其时与西洋通商和约方成。汉皋互市。于是象济以洋税一事。陈之节相。遂尔檄委偕张观察至沪。分归湖北。象济浙人。而为湖北谋者。以廓清东南。须藉上游之兵力。不伤于民。岁益三百万。事成之日。以此间任关事者非端人。用是息影。萍踪旅客。于三楚不为无补也。夫筹国计者。当务其大。楚南厘局。重任乡人。而此间绅士。仅以委员参用。比闻局绅有布疋出境。加厘一分之议。所益几何。遽同加赋。则不知大体之极矣。夫抽厘之举。原 朝廷万不得已之为。文忠定格。但以货票为凭。不复按物而搜索。则于综核之中。仍隐寓宽恤之意。文忠殁而事事废坏。掊克者乃锱铢搜括。因以无裨大计之言。取悦于上。是可鄙也。昔程子为令。不检条例。而自不外于法。民既利。政亦举。宋之名儒。亦有奉行青苗之法。而不致病民者。人能具以国计民生为念。所谓一命之士。苟存心于利物。于人必有所济者。局绅介官民之间。当任事之日。得以稍行其志者。非其时耶。当今粤东所助东征厘金。此饷业已停止。凡任局事者。所当体  圣朝恤民之意也。

  厘卡议   
程鸿诏

军兴以来。饷需甚巨。不有厘金。殆将枵腹。此厘卡所由设也。安徽沿江厘卡。及北岸盐卡。有应撤者。有应留者。师相俯念民瘼。去泰去甚。固早已洞悉之部署之矣。犹复询及刍荛。使习饷事者议之。师相之及此言也。军民之福也。敢贡两言曰。官卡应留。私卡应撤而已。请再申之曰。官卡虽宜留。而其地不当嚣市孔道者。宜撤。亦有其地虽当嚣市孔道。而上下数十里或十数里。业已设卡。办有成效。则宜撤。更有其地虽不当孔道。而上下数十里或十数里。并未设卡。则宜留。又申之曰。私卡必宜撤。而其地必应设卡。则改私归官而留之。议者谓今政严明。岂有私卡。不知饮羊之俗。固已丕变于衣章甫之时。而食角之鼷。未尝不潜于天神地示之侧。以皖南私卡之有。知沿江北岸之未必无也。即果无之。而得明示通谕。令行禁止。则郡邑有司。益懔然稽察而不敢忽。亦应议之一端也。议者又谓厘卡病民。无异加赋。宜尽撤。此则因噎废食。不通之论也。使治事不得其人。虽撤厘卡。病民如故也。果得其人。虽留厘卡。庸何伤。且溯查咸丰七年五月十五日   谕旨。苏常二府二三百里内设立厘卡至数十处之多稽查难遍獘窦百出着将江南厘卡择扼要之地归并数处其余悉皆裁汰使便稽查不许委员侵渔及土棍冒名扰及行商致商人裹足等谕。恭绎   谕旨。亦祇令择要归并。免滋流獘。非谓厘卡应尽撤也。复查康熙五十一年。滋生人丁。比奉   恩旨。永不加赋。嗣因丁赋两妨。有一丁而承十数丁或数十丁者。亦有百数丁而仅承供一二丁之赋者。董侍御燧始议地丁之法。雍正元年。   世宗宪皇帝采而行之。而后天下之民。受   恩浩荡。读古书者。几疑古人谈徭役赋敛愁苦流涕之非。是则   列圣深仁厚泽。民久而不识不知。若溯其源。即当此多事之秋。稍行加赋。亦民所不辞。何况厘卡之第以征商哉。夫民有四。农为本。商为末也。故病农之事不可行。行之则本先拨。病商之事尚可行。行之而末不伤。何则。农之利少而有定。商之利博而无定也。利博而无定。则征之非过也。厘卡何致病民遂无异加赋哉。

  请推广捐厘助饷疏咸丰四年三月      
雷以諴

奏为军需紧急。试行商贾捐厘助饷。业有成效。应推广照办以裕军储。仰祈  圣鉴事。窃自粤匪窜扰以来。地已十省。时及四年。各处添兵。即各处需饷。兼之盐引停运。关税难征。地丁钱粮。复闲因兵荒而蠲免缓征。 国家经费有常。入少出多。势必日形支绌。而逆匪蔓延。又不知何时平定。有饷无兵。尚可招募。有兵无饷。更难支持。上年夏闲。奏请于里下河设局劝捐。藉练壮勇。保守东路。一经开导。无不输将踊跃。盖绅民身家念重。痛痒相关。故臣之劝捐。视各处较易。然皆不过晓以大义。动其忠爱之良。非别有抑勒把持之术也。特为时已久。精力已竭。诚恐未能源源接济。臣昼夜思维。求其无损于民。有益于饷。并可经久而便民者。则莫如商贾捐厘一法。因里下河百产之区。米多价贱。曾饬委员于附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