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召勇。馈饟之数。日增月益。在事者相与旁皇忧念。不知为计。当此艰难支绌之秋。岂有以 国家自有之财。转弃之散无事之地。黄金虚掷。数累巨万。而不少加爱惜哉。窃于漕运弁丁支款。以及屯田租息。而不能无疑也。所之制。创自前明。今之运丁。即前明之军。始以有罪遣戍。着籍防守。月给军粮。非为漕运设也。厥后各军拨垦荒田。令输籽粒。于月粮内扣抵。遂编为屯军。与营军为二。无事则资挽运。有事则资调遣。亦非专办漕运。 国朝屯军。次第裁汰。屯田归并州县。承佃办赋。惟有漕运之地。隶所如故。谓之赡运屯田。于是乎弁运丁屯田。始专为漕运而设。当时 国用充盈。体大物博。但资其飞挽之力。即亦不苛细微。迨后日久獘生。习焉不觉。至今日而害斯众着。约而言之。可疑者迨非一端。运丁于田租养赡之外。每届兑运。行月耗赠银米。列入正款者。每船几及米二百石银二百两之多。而犹以为未足。辄向州县勒索帮费。远过于商贾陆运货物之值。州县借口。浮收勒折以给之。司仓人等复利其厚获。还相鱼肉。悖入悖出。皆运丁为之关键。坐合漕务败坏决裂。此可疑者一也。守备千总亦武职。不令之操演。不令之管带漕标各兵。乃令守备征粮理讼。参错州县之间以分其权。又令千总押运。而运事转以丁为主。王氏孙有云。其强者与丁为狼狈。其弱者受丁之指挥。属之漕督。而漕督相悬数千里。属之粮道。而粮道相悬数百里。属之所在知府。而知府又以武职外之。既无考核。又无鼓励。此可疑者二也。运丁之始。即水手也。康熙三十五年。定佥军之法。特以为水手之长耳。何以既有运丁。又别雇桀黠无赖习教之徒。充当头柁水手。扰害民间。嘉庆道光中。迭酿巨案。犹幸江浙停运在先。金陵失守在后。不与贼合。然资遣未尽者。犹以千计。吴民苦之。数年始息。此可疑者三也。粮艘所容。不过数百石。与中号江船等。而船身之重滞。行走之艰涩。无出其右。此可疑者四也。因思旧制以领军。以屯养军。而以军挽运。法非不善。今则漕事专责之运丁。安用为。费用尽取之州县。安用屯为。挽运别付之水手。安用丁为。名实全乖。举非其旧。以不文不武之官。领不农不贾之民。别树一帜。天下员游手莫甚于是。盖不待今日。而论者莫不谓欲清漕务。首革弁运丁矣。

苏省自道光二十七年停运以来。不特弁薪俸。按年支领。即苫盖月粮。初亦照例减半发给。屯租更如常征收。在有司例与之而不以为嫌。在若辈例取之而不以为感。驯至粤匪难作而后已。窃计数年中。弁丁安坐无事。糜费 国帑。殆不止千万之数。即以上下两江屯田租息一项言之。江淮等凡二十三。额定六十余帮。船三千八百余只。惟江淮兴武二帮。坐资津贴。并无屯田。著名瘠苦。此外江苏之苏州等。安徽之新宣等。共二十一。计屯田二百三十余万亩。此项田亩。康熙八年。湖广有清厘之案。二十三年江西有清厘之案。皆辗转典卖。或赎回。或助费。分别办理。似已有弥缝补苴之意。汔今年代更远。獘必益甚。嘉庆间松江府志。称裁并典田。头绪繁多。而坐落乡图具在。足为运丁身家之一助。即现在苏省各属。多有屯田散布境内。各时因催租之案。与州县交涉。是屯田非尽无之据。湖广江西情形。想亦无异。但将已无者概免究追。现有者尽数交纳。或召变。或征租。十得三四。尚不失为巨款。于度支不无小补。现在海运行之十余年。尚为利济。自难亟议更张。即使肃清之后。谓海运非久长之策。重议河运。或招商。或采办。或转驳。或改造驳船。或雇用民船。以所省漕项银两。给丁各米。益以屯租。何事不可办。断不议重造前此笨滞船只。重招前此犷顽水手。重任前此不谙转输专为奸利之弁丁。此可以理决者。既已不可复用。似宜早为之所。苏省被难以来。弁丁辗转流离。无复生计。一经克复。势且环求调剂。安得闲款给此闲人。若不及今裁汰。直 国家一大累矣。夫使经费足支。存之无损于毫末。不裁可也。而经费如此其绌。又使为数无几。去之无关于重轻。不减可也。而为数如此其巨。又使弁丁于漕运虽不能无獘。尚有不可无之一说。不裁可也。而弁丁于漕运。非但可无。直不可有。然则为今日计。惟有请将江南湖广江西各裁撤。其守备千总各官。调营序补。销除屯丁册籍。查明现有之屯田。尽数归官。俾帑藏不致虚糜。综核名实之道。实在于是。至漕督亦在可省之数。惟考漕营始于明隆庆间。漕抚方廉为备倭患而设。今情事正同。淮安一带。距省会率一二千里。自须督抚大员坐镇。俟南北肃清。再议归并督抚为便。

  漕船递年减造议          
陈文述

天下无积久无獘之法。法日积。獘亦日积。法名存而实亡。则法胥化为獘。更立法以制獘。而獘之中人者已深。獘不可去。法终不可行。则法穷。穷则变。变则通。易道也。即万世不易之常道也。今日之漕运是已。 国家因前代之法。转东南之漕以给西北。百八十年于兹。不可谓非良法。而以为穷而宜变者何哉。 国家立法之初。期于正供之外。丝毫不以累民。故漕船一切费用。咸取给于官。率二十金而致一石。而河工之费不与焉。故运丁之需索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