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养数年。以舒其气。官民之气舒。而后财赋之本可固。 国用其有不足者乎。孟慈南人也而官户部。位可以言。言之必可听。以今  天子之明圣。与夫宰相公卿之贤。苟闻此言也。中外议论。必有洞然深中者。而何异同之患哉。

  复何竹芗同年论会计书       
魏源

承示所撰  皇朝会计录。商订体例。具征留心国用。志虑远大。敻异乎俗吏之所为。窃谓考财赋之源流。不难于入数。而难于出数。天下赋税入数。自雍正以后。至今百余年。未尝加赋。未尝改法。总不过岁入四千万两之数。但披会典户部一门。立见纲领。即因银贵钱贱。有今昔民欠多寡。亦不甚悬绝。以历次捐输补之。有赢无绌。故入数不难稽。所难稽者。岁出之数而已。军需河工之费。乾隆亦未尝无。普免蠲免之诏。乾隆间更甚。开捐则乾隆六十年间止川运一次。不及嘉庆以来十之一。何以昔时浩浩出之而不穷。今则斤斤计之而左支右绌。世俗或归咎于新疆经费。岁出关外三百万。果如其言。则乾隆中叶。国用即应匮乏。何以库藏充盈。均在二十载荡平西域之后。至末年常贮七千余万乎。尝究其故。大抵不出河工宗禄兵饷三端。惟兵饷一门。乾隆四十年。曾增各粮及赏银共二百万。嘉庆十年仅裁汰四十万。此兵饷出入一大关键。至河工。则康熙以前。沿河州县拨派民夫。乾隆中始全发帑。而岁修亦不过百余万。至嘉庆中加价。南河遂至三百万。又加以东河二百万。此河费出入一大关键。宗禄则生齿日繁。岁增一岁。非八旗生计之比。盖旗兵马甲有定额。而宗禄无定额。多一口即多一粮。计自乾隆至今六十载。其繁衍不知几倍。此又国用一大关键。然三者中。惟兵饷可稽。至河费则户工二部所存档案。皆止嘉庆以来。其乾隆以前河费。曾托祁大司马询之司员。皆以为无案可稽。宗禄则询之宗人府丞刘宜斋。名谊亦委诸满员所掌。汉官不知其数。此二者皆不能考。又何从议国用之丰俭。财赋之消长乎。至救时务之书。宜易不宜繁难。而钱谷琐杂。尤使人厌惮。与其钞胪簿籍。无文行远。似不如约举大纲。作为数论之易览而有裨也。大雅以为何如。原书奉缴不宣。

  上祁相国论军储事书道光二十九年   
汤修

窃惟聚人之道。本于理财。经国之猷。先宜制用。况当欃枪未扫。帑藏先空。可不未雨绸缪。多方筹备乎。然生财祇有此数。取用每无穷期。非必淫侈无度始足伤财。但不丰俭因时已非节用。其獘必至损下而益上。其害必至聚财而散民。始以除盗贼而筹馈饟之方。终以筹馈饟而增盗贼之势。掌国计者不可不深长思也。圣贤论政。足食足兵民信三者。至必不得已时。止有去法。别无加法。岂其智不若后人哉。良以非义取利。势必至失民心也。易曰。节以制度。不伤财。不害民。传曰。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古训昭垂。良可察也。我 朝   圣圣相承。痌瘝在抱。  皇上宽仁恭俭。宫中府中。服用俱有定式。一游一豫。制度皆由旧章。从无汰侈骄奢之事。顾当经费支绌。而犹袭丰亨豫大之规。则时绌举赢。必苦于不继。当馈餫纷繁。而不省泛常浮杂之费。则出多入少。必至于不支。盖因循之久期于振兴。而振兴之难同于创造。非法创造之显谟。无以建振兴之大业。苟以为所图迂缓。则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犹胜于不蓄也。苟以为所得纤微。则日计不足。月计有余。犹胜于不为也。与其为苟且一时之计。以伤 国家元气。何如法   神圣万年之道。不失治世常经乎。条款之详。未敢妄拟。纲领之大。略可指陈。一军国之要需不可啬。宜核虚冒。而动项必期于有功。一中外之费不可留。宜裁缘饰。而用财惟主于所急。一征解宜年清年款。勿致影射旧亏。转增新欠。一獘宜渐消渐革。勿任因循中饱。暗损正供。此则清理财用之出入。而收效于数年之后者也。至于目前应急之方。则亦有说。或责成粮台。核军营浮消浪费。或饬令将帅。汰军营疲卒冗员。或转运随地制宜。米麦布帛。皆可利用。不必拘泥用银。以免辗转兑折之数。至若发 内库之积储。出 宫庭之金币。减 内廷之费用。停 禁之工修。则又  圣主忧勤天下。克己宏物之盛德。足以动臣民愧奋之心。消盗贼怨愤之气者也。若夫生财之大原。在小民之乐业。非察吏明。则贪庸得以便其私。非恤吏周。则循良无以展其用。故令长之贤。视乎郡守。郡守之贤。视乎督抚。督抚施措。视乎  朝廷大臣。而必本于主德之清心寡欲。苟吏非其人。则章程虽密。第以文具相欺。法令稍乖。必至侵渔无艺。而又何财之可得。至于选将才。严军令。惩退怯。恤饥劳。宽结会之徒。锄为逆之首。守土者保完善之区。使贼无所掠则自散。统师者勉袭击之策。使贼无所据则自衰。此其事若无与于筹饷。而转输不至坐耗。实为筹饷之先务也。自来论治者。必责难于君。而委重于大臣。故宰治者。苟怀百姓有过在予一人之心。而震动恪恭以迓天眷。辅治者苟切饥由己饥溺由己溺之意。而循名责实以励才。则庥祥自集。功业自成。此固振獘起衰之大本。而理财亦不能外焉者。岂当此 明良喜起之时。不还至而立有效也哉。不此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