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所能知也。此又向者涂人交哄者之所笑也。

  辨学下   
朱琦

或曰。子之严于义利之辨。予既闻之矣。为宋之学者。不必与汉争。为程朱之学。不必与陆王争。予既知之矣。然则将举汉宋而并治之乎。曰。汉以来之书。各守一师。各尊一家。六艺经传以千万数。穷年积月而不能殚也。至于宋。此一语录焉。彼一札记焉。互相水火。迭为主奴。支出漫衍而不能止也。学者将安从。然则又举朱与陆而并治之乎。陆之说曰。千古以上。此心同也。四海以内。此心同也。既知本矣。何更言末。既注我矣。何更解经。陆非不学者也。然其弊必至废学。朱子则不然。其为格物之说曰。今日格一物。明日格一物。日日而格之。毋惮其琐也。其为读书之法。今日析一解。明日集一义。未究其精。则不敢遗其粗。未得其前。则不敢涉其后。孜孜焉铢积而寸累。毋畏其难也。是故为朱之学者。其弊则寡矣。而多与陆不合。与汉亦不合。不合则争。争则学者将安从。曰。人之自为学也。与教于人者异。人之学也。其气习有南北。其质有柔强敏鲁。其近于汉也。其治经也。或诗或礼或易。择其一而有可守。竟其业而使之精。其于宋也亦然。其趋于陆者。必实之以朱。束于朱者。吾不欲其攻陆。而不强之使为汉也。是以人无龃龉。其为说易行。其于道庶几有合矣。虽然。自吾始学时。至于今几四十年矣。而未敢信也。虽然。其径途分矣。向者吾喜观近儒薛文清吕叔简陈文恭以为未足也。进而求之程子朱子之说。若易传若春秋说若或问若小学近思。若鲁斋之私淑。若陈黄之亲炙而面语也。然犹有疑者。以为圣人之道大矣。其言无不包矣。何以其说犹多不合。盖物有相反而相成者。于是又证之汉。又博而参之陆王。平心而求焉。希其高者而惧其肆焉。吾始而疑之。久而徐有悟焉。于是又取程朱遗书而餍饫之。而后亹乎其若有会也。虽然其敢谓争者可息而疑者信乎。其能以是施于人乎。夫观众水必导其归。汇众说必折诸圣言。学至于道而止矣。言道至孔孟而止矣。然而其途不能以骤辟。其微不能以遽明也。不得已而为之说曰。宋者阶于汉者也。陆王圣之支裔。而程朱其宗子也。是故欲观圣人之道。断自程朱始。欲为程朱。又自去其利心始。

  学论    
方浚颐

学一而已。不穷经不可以为学。不讲道不可以为学。穷经者何。训诂之学也。汉学也。讲道者何。义理之学也。宋学也。有训诂之学。而后义理不蹈于空虚。有义理之学。而后训诂不邻于穿凿。二者相需为用。而弗容以偏胜也。学一而已。何为汉何为宋哉。夫六经为载道之文。实赖东汉经师笺疏传注。绍述而阐扬之。二千年来礼乐典章名物度数。俾考古者得所师承。实事求是。其有功于圣经贤传者固不小也。乌得以寻章摘句为无足重轻也邪。此所谓朴学也。有宋诸儒幸生经学昌明之后。爰乃发明义理。以佐训诂之不足。而圣人率性修道之旨。遂以大白于天下。濂洛关闽。其传日广。至今勿替。此所谓正学也。然而守门户之见者。则挟汉攻宋矣。则尊宋鄙汉矣。则谓讲学之风既盛。而朋党抵排祸延海内矣。则谓抱残守缺。曲学阿世。而归罪于一二巨人长德之败坏人心风俗矣。近则汉学寖衰。而宋学大炽。至痛诋汉学。而等之于战国之杨墨。晋宋之老庄。谓其能乱天下也。呜呼。岂公论哉。汉儒之学为朴学。宋儒之学为正学。后之学者。当两宗之。而取其醇。舍其疵。树其闲。决其障。晓然于训诂之非义理弗明。义理之非训诂弗着。合朴学正学而一以贯之。无穿凿之害。无空虚之病。斯处则可以为师儒。出则可以为卿相。讲让型仁。化民成俗。举凡天下国家之道。要皆由小学以入大学。而始克底于成也。而乃汉之。而乃宋之。此唱彼和。靡然从风。逞其语言文字之工。刱为党同伐异之说。囿于管窥蠡测之隘。发为愤世疾俗之谈。彼其人方自以为目空万古。独有千秋也。呜呼。亦乌知奴仆孔郑墨守程朱者之均为学中之也欤。间尝取鲁论而绎之。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吾谓汉儒近之。又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吾谓宋儒近之。子贡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吾谓汉学宋学之得失可以此断之。学一而已。何为汉何为宋哉。

  名实论上  
高延第

何谓名。曰工也。商也。农也。士也。习其术。为其事。父师以是教。子弟以是学。所谓名也。何谓实。曰工必能操规矩。执绳墨。运斧斤。制器械宫室。商必能度贵贱。居奇赢。通有无。应趋市者之求。农必能辨土宜。识五种。知蚤晚。疾耕数耨。早穑而多获。士必能立行谊。通古今。达治体。以任事而立功。人以是求之。我以是应之。事业不同。而同归于有用。所谓实也。今之为工为商为农者。其良楛巧拙。不尽如古。然其事麤修。故器用不乏。有无相通。田畴尚辟。名与实不甚相远也。若夫所谓士者。吾惑焉。问其所业。自应试诗文外。所谓离经辨志知类通达化民易俗者无有也。问其所读。自坊刻五经四书外。所谓朝经暮史博考载籍殚究百家者无有也。以言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