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后可以进于有为也。斯又求志之要者也。夫学之乌可苟焉而已也。

  辨学上   
朱琦

学之为涂有三。曰义理也。考订也。词章也。三者。皆圣人之道也。于古也合。于今也分。专取之则精。兼贯之则博。得其一而昧其二则隘。附于此而攻于彼则陋。有所利而为之而挟以争名则伪。昔者孔子之时。道术出于一。其为教有易诗书礼乐春秋。而人无异说。其于问仁问政问孝问行问知。所问同而答皆异。而人无异议。其设科有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其及门有狂有狷有中行。而人皆得成其材。故曰道术出于一。一故合也。孔子没。弟子以其所得转相授受。而学始分。至孟子出。几几能合之。然当是时刑名法术纵横杨墨诸家竞起。而又不能胜。至秦遂大坏。而汉之学者。收拾煨烬之余。去圣愈远。而学遂不可复合矣。于是区而为六家。总而为七。历史所载。书目所录。由汉迄今数千年。学之为途日杂。而辩议日繁。然综其要。则义理也。考订也。词章也。学之为涂虽繁且杂。不越此三者。为义理者。本于孔孟。衍于荀杨王通韩愈。而盛于宋之程朱。为考订者。亦本孔子。泝流于汉。沿于唐初。而盛于明末之顾炎武。其于词章也。六经尊矣。诸子百史备矣。汉朝人莫不能文。至六代寖靡焉。而盛于唐之昌黎氏。是故有专而取者。如汉之经师。专治章句而详于考订。宋之诸儒专治德性。而深于义理者也。有兼而贯者。如司马之为史。郑之说经。韩之雄于文。而其自任以道。朱之醇于儒。而又工于文词。明于训诂。是也。故曰精且博也。其次则得其一失其一。颛于体而疏于用。其为道隘矣。辩于义而俚于词。其为道亦隘矣。治考据词章者亦然。交济则皆善。抵牾则皆病。盖方其始为之也。无论其为义理考订词章也。其间必有一二臣子为之倡。其后举天下人从而附之。附之不已。又从而争之。争之不已。其高者不过以为名。其下者至于趋利而止矣。故又曰陋且伪也。然则救之将奈何。曰宋之程朱患考订词章之害道也。而矫以义理。以圣人为的。以居敬穷理为端。其徒相与守之。于是义理明。而是二者皆衰。至明用以取士。士之趋向。亦云正矣。然陋者尽屏百家之书不观。其为制科文者。类能依附于仁义道德之懿。而不能尽适于用。至于今日。学者但以为利禄之阶。又其敝也。于是朴学者又矫之。博摭籍。参考异同。使天下皆知通经学古之为高。而归之实事求是。意非不善也。至其敝也。繁词累牍。捃摘细碎。专以剽击先儒。谓说理为蹈虚。空文为寡用。数十年来义理词章之习少衰。沿其说者。亦寖厌之。而考订者亦微矣。而士之敝心力于科举速化之学。声病偶对字画之间。方竞进而未已也。传曰。三王之道若循环。穷则变。变则通。自汉以后。其学病于杂。杂者可治以孔孟之道而反于醇。今之学者。病于趋利。利者虽治以孔孟之说。而不能遽止。而又未知所以救之之方也。呜呼。此吾之言学。所以不病于杂。而深恶夫言利者与。

  辨学中   
朱琦

或曰。子之言学。而恶于近利。似矣。其曰学不病其杂者。得毋惑于卑近之说。而不繇其统乎。曰。非谓是也。夫杂者乃所以为一者也。孔子曰。天下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传曰。穷乡多异。曲学多辨。不知而不疑。异于己而不非。公焉而求众善者也。今夫京都。衣冠之所会也。中国政教之所出也。远方百贾之所观赴也。天下辐辏而至者。有二涂焉。一自东。一自西。二者皆大道也。苟循其涂。虽以万里之远。山岨水涯。车轝舟挽。而可以至焉。是故均之至京师也。出于东。与出于西。无以异也。此不待智者而决也。今使东道者。必与西道者争。曰彼所由之涂非也。西者亦复之曰。彼所由之涂非也。可乎。不可乎。夫道。犹京师也。学者所从入之涂。或义理。或考订。犹涂有东西之分。其可以适于京师一也。今之人不知从入之有殊涂也。执其所先入者而争之。是东西交哄之类也。且今之争者吾异焉。彼义理考订。犹其显殊者也。程朱陆王。同一义理。同师孔孟。奚不相悦如是。为朱之徒者。未必俯首读陆之书也。而日与陆之徒争。为陆之徒者。未必敛己读朱之书也。而日与朱之徒争。夫不考其实。但恶其异己而与之争。使他途者得以抵巇。非第交哄之为患也。又如远适者。未涉其途。但执日程。指曰某至某所若干里而已。某地所经某山某水。其间形状险夷。弗之悉也。其有歧路。弗之知也。而京都宫阙之壮。百官之富。睹所绘之图而遥揣焉。其庸有当乎。古人有言。义虽相反。犹并置之。党同门。妒道真。最学者大患。又曰。道一而已。自其异者观之。不独传记殊也。即书有伏生欧阳大小夏侯。易有施孟梁邱。诗则齐鲁韩毛郑。皆各为说。而唐宋以后之笺注者。悉数不能终也。自其同者观之。则义理考订。即识大识小之谓。程朱陆王。与分道接轸而至都邑者何异哉。朱子亦言。某与彼常集其长。非判然立异者也。是故善学者不独陆王可合。汉宋可合。即世所谓旁径曲说。如申商老庄之说。其书多传古初遗制。圣人复起。必不尽取其籍而废之也。故曰无病其杂也。然则学将安从。曰予固已言之矣。以圣人之道为归而已。然此又非始